·点击上图,即可抢购独家签章版 ·
最近有个热搜,说的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阿贝尔奖,首次颁发给了女性。
获奖者叫凯伦·乌伦贝克,是一位美国女数学家。
△获奖者凯伦·乌伦贝克
因为从事这份“太孤独的事业”,她甚至连一份正儿八经的工作都找不到。
当时社会曾给女性打了这样一个标签:“女性学不了数学,因为这种需要单独进行、与孤独为伴的工作,让女性无法适应”。
这种刻板印象,至今依然存在。
阿贝尔奖含金量极高,历届得主都是数一数二的数学界大拿,比如电影《美丽心灵》男主的原型约翰·纳什等。
如今,凯伦·乌伦贝克能打破固有成见,斩获该奖项,实在太给女性长面儿了!
作者:麦家
这令我想起了麦家《解密》里的容幼英——一位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用传奇的一生给世界留下了不得不说的故事。
01天才女子
别看容幼英脑袋又圆又大,人虎虎的,却有着举世少见的聪明。
连算命的都说她是“九九八十一年才能出一个”的奇人。
她从小就把心算当游戏玩,11岁进学堂,12岁和算盘珠子pk,速度比算盘快多了,还得了个“大头算盘”的荣誉称号。
天才少女容幼英长大后,并没有“泯然众人”,反而愈发张扬外露。
她17岁去了剑桥深造,22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中间还有个很神奇的故事:
剑桥有座牛顿数学桥,被誉为“不得不看的一大景观”。
它由7177根大小不一的木头衔接而成,足足有10299个接口。
也就是说,要想把这些木头连接起来,至少需要10299枚铁钉。
这座桥的出名之处,就在于建造者牛顿没有用到一根铁钉,就建成了这座桥。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多年来,剑桥数学系的高材生都试图破解这一奥秘,都以遗憾告终。
直到一个冰岛人用了561枚铁钉,创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
可你知道容幼英用了多少根铁钉吗?
388枚,比那个最好成绩少了近200枚。
就是这一成就,帮容幼英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莱特兄弟还专门找到她,在她的帮助下发明了飞机,把人类送上了天空。
麦家特别推崇天才,他笔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跟“天才”二字搭边。
就说我最喜欢的角色黄依依吧,她在世界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手下工作过。
曾经仅用了两支烟的功夫,就把难倒一大批数学专家的题目给破了。
进了情报部门701之后,她不务正业,整天看闲书、捉小动物、摘野果、下棋。
却不声不响地破解了当时世界上最难的密码之一,成了“国民女神”。
天才特别是女性天才到这种程度,除了令人难以置信,更多是令人生出一种莫名的崇拜感来。
就像黄依依那句霸气的口头禅说的那样:“鹰有时候飞得比鸡要低,但是鸡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
02天才陨落
麦家虽推崇天才,却并不盲目。他笔下的天才大都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娇气”。
正如他所说:“大凡天才都是娇气的,娇嫩如芽,一碰则折,一折则毁。”
所以黄依依最后因为男女关系混乱,被毒妇报复,年纪轻轻就凄凉地死在了厕所里。
在数学上她是天才,可在男女情爱上,她是个太单纯的小白了。
容幼英则死于难产,于40岁高龄。
她从“天才”二字上得到的所有荣耀,都在“难产”这件事上一股脑儿还了回去。
孩子头太大,连医生都说:
“十有八九是生不出来了,能生出来简直是奇迹。”
“她本来就是个创造奇迹的人。”
是啊,容幼英是个创造奇迹的人,在坚持了两天两夜之后,愣是凭着一口气,生下一个大头婴儿。
可与此同时,她也香消玉殒,一命换一命。
说来可笑,一个能把几吨重的铁家伙送上天的女人,却奈何不了自己身上的一团肉。
更崩溃的还在后头,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社会的祸害。
吃喝嫖赌,无恶不作,十年间犯下的命案在两位数以上,玩过的女人数以百计,简直恶贯满盈。
一个为人类立下千秋功勋的女子,竟留下了这么个祸害在人间,实在是荒诞可笑。
可这同时表明了物极必反的规律,这是注定的命数,谁也逃不过。
不信你看看,这世界上绝大多数天才,都有着令人惋惜的命数:
梵高画下了璀璨光辉的《星月夜》,画下了热烈灿烂的《向日葵》,却过于偏执,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不说,更因精神错乱举枪自杀。
霍金发扬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帮人类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可他21岁就患上了肌肉萎缩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
济慈诗才过人,却只活了26年;雪莱浪漫才高,不过活到30岁;萧红被誉为文学洛神,逝世时年仅31岁……
有缺憾的故事更贴近生活,也更真实动人,麦家深知这一点。
03天才走向
方仲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年少才高,却因为父母不合理的引导,最终“泯然众人矣”,令人惋惜。
美国电影《天才少女》里,7岁的小女孩玛丽是个数学天才,小小年纪就能理解各种高等方程。
她的外婆有意培养这份天赋,要她去上成人学校。
可舅舅却反对这种教育方式,想给孩子一个正常的、无忧无虑的童年,为此不惜跟母亲对簿公堂。
舅舅之所以如此坚决,是因为他的姐姐,也就是玛丽的妈妈,曾经也是一位数学天才,却在玛丽外婆的逼迫式教育下,压力过大,选择了自杀。
她的遗愿就是:希望玛丽有一个正常的童年,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
于是,玛丽在学校里跟其他小朋友学一样的“1+1=2”,把天份隐藏起来,反而过得快乐幸福。
当今社会,其实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被培养成天才,赢在起跑线上,却全然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就像揠苗助长,一时看起来领先,但从根儿上看,早就被人生这场持久战淘汰了。
麦家笔下绝大多数天才亦是如此:
解密天才容金珍变成疯子,听音天才阿炳触电自杀,看似随随便便写的故事,其实用意颇深。
乍一看,你会觉得他好像很刻意啊,写的人物都好惨,没几个人有好下场。
可读透了你会发现,麦家其实一直在否定自己的写法和想法:
他推崇天才,可天才往往跟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他更致力于挖掘人性,旨在去寻找那些隐藏在冰山一角下的真实,以及人面对苦难时所迸发出来的力量。
就像电影《美丽心灵》的男主约翰·纳什,个性孤僻,全心钻研,可他情感上太缺失了,所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被幻觉缠身。
他很痛苦,但在妻子的陪伴下与病魔顽强作战,经过十几年不懈的努力,坚持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再比如这位阿贝尔奖的首位女性得主凯伦·乌伦贝克。
她离过婚,连一份正儿八经的工作都没有,终日与冰冷的数字和方程式为伴。
可她乐于面对这些挑战,面对世人对性别的否定,这才成了吃到螃蟹的第一人。
正如她说:“不完美的人也能成功……我在别人眼中可能是个有名的数学家,但是,我也是个普通人。”
再高的天赋,也要扎根现实的土壤。
这也是麦家痛楚而简洁的文字,所散发出的人性的力量:
无论面前摆着多少陷阱,真正的有才之士,往往都敢跳进去,再靠实力走出来!
福利大放送
“这是一次鼓足勇气的冒险,好多次我都觉得不行了,准备认输了,但正是书里主人公非凡的人生经历和在命运面前不服输的倔强,鼓励我一次次站立起来。”
——麦家
如今麦家告别了他笔下的天才
回到故乡,回到童年
用八年时间追溯苦难往昔
完成写作与人生的双重突破
谷主麦家全新力作《人生海海》
已开启全网预售,4月16日全国发售
点击下图,即可抢购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抢购新书,先睹为快
上一篇:人与人的差距,究竟是怎么拉开的?
下一篇:最好的朋友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