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ch27
“GOOD NIGHT”
▼
跟朋友聊在上海定居的事儿。
我:房子我想买在市中心。车子我想要好的。
朋友:住郊区吧,新房多,也便宜。车子么,大家都知道,代步工具,买那么好的干嘛。
我:不是,你想想——我本科住了四年郊区,逛个街来回四小时,我还会想再住郊区?车么,又不是一个logo的事儿,我打车的时候都能明显感觉到,好车,就是更舒服。
朋友:那你做准备了吗?
我:什么准备?
朋友:钱啊!
我:我不知道,我连自己具体多少存款都不知道——不是太多了,是我自己没专门算过。但我隐隐约约觉得还好吧,我已经有提前攒钱了,而且,“工资总会涨的”,不是么?
朋友:我真的建议你详细算算。
我:唉。是不是成年过后每个想法背后都是钱。我不知道自己行不行,我只是模糊地觉得,“我可以过上那种生活”——这种自信可能来自“过去二十几年的人生里没有大的挫折”,这是不够的吧,可我贪。我老是觉得“我可以得到更多”。
朋友说:但你要知道有个字叫,“配”。想要一个东西,很好啊,但是,你为它准备了什么?
▼
像我这种算是无挫无折长大的小孩儿,太容易觉得拥有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了,我也是最近才发现的,人生越往后走,就会越接近于它的本来逻辑——从来没有“应该”,你一定是凭借某种品质得到一些东西的,这是交换,无趣但合理。
你得不到某些东西一定是你暂时还“配不上”,也就是,你还没有能够拥有它的品质。
所以当然得不到啊,太正常了。
得到了才奇怪呀。
我认识那种,从前经济水平极普通,后来正儿八经年入千万的人,我就连坦承自己眼红他们都是后来说出去的话,一开始只有嫉妒。
“凭什么?”我问自己。
“你运气不好。”隐隐有个暗示的声音。
那时候我还没花心思在挣钱上。认认真真地挣钱过后,我才发现,很多挣大钱的人都是,“人家就该挣这个钱”。为什么,他们头脑清醒,眼光长远,吃苦够勤,永远对事业有120%的热爱,都是些利于挣钱的品质——一个人很难同时拥有,但他们都有,所以他们年入千万。
我是“配不上”的,所以我安安心心地明白了,自己做不到。
人知道自己是什么水平过后真的会少掉很多烦恼。
但很多人,包括我吧,好像很少想过,只知道觉得“我要有那个”,可是,“why?”,你想要,然后呢,你靠什么去得到它呢?
之前跟朋友聊,朋友说她认识一个女孩儿,想让男朋友送轻奢包(5k左右),男朋友觉得贵,女孩儿就委屈极了,跟我朋友抱怨:“那个谁她男朋友都送的gucci,我都没让他送gucci,送个五千的还不该很轻松?或者稍微咬咬牙就能买了。”
但我觉得……为什么男朋友送gucci,很可能是,女朋友平时自己就会买这种价位的包啊。
很多外人眼中“无缘无故”的馈赠,背后有很多隐形的前提条件。
人不能想当然地活。
怎么又讲到恋爱了。
我是想说,一,人得知道自己是什么情况,是非常清楚地知道,不能带有一丁点儿“主角光环”的遐想;二,要拥有比自己现阶段的水平更高的东西,除了积攒自身的资历去做交换,别无他法。
想得到一个东西时问问自己,那个东西为什么要被你得到。它不会“突然掉在你头上”。
一句“我真的很想得到它”是完全没用的。
▼
我23岁了——一个刚刚开始认识社会的年纪。写作几年,有部分存款,但仍觉得每一步都难。尤其是…接受“很多我想要的我是确确实实得不到的”这个事实。
以前甚至觉得,“留在上海”,就是手拎大牌包,喝下午茶,住宝格丽——真打算留了才发现喝得起30多块一杯的饮料都很可以了,人在步入社会之前对自己的人生的幻想总是出奇乐观。
我明白幻想过多然后为之失望的感觉,太明白了。
慢慢我才知道,不是“命运亏待我”,是有些幻想,就是该被戳破的。它源于我们的浮躁、盲目或虚荣,它不是理想不是能被实现的部分,因为它的根基就是飘着的,它不是从真实的自我那里生长出来的。我们还没想清楚“我适合哪种人生”的问题,在想清楚之前,不必说“我的想法都落空了”,那不是想法,那是妄念。
真正的对人生的“想法”,是搭建在充分的、准确的自我认知之上的东西。
总之人得多问自己一句“配不配”。美好的东西众人期盼,它在做什么呢,在等着我们竞标。拿出实力和诚意,才能做“被选中的那个”——这当然不容易,想被美好选择,你自己的美好,就得不逊色于它多少。
有句话很对,谁不想要遂愿的人生呢,但你得给命运一个偏爱你的理由。
你要让它看到,你想拥有的,你都配得上。
不是“凭侥幸”得到的。而是属于自己的,旁人难以取代的热情、思维、勇气、执着、独特性,所以你可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丰盈说一句:
不是“我想得到它”,而是我就是能够得到它。
END
今日插图|《曾经》
你可能还想看:
谈恋爱最怕这两个字
应该跟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
谈恋爱究竟为什么那么难?
“95后的你,现在过得怎么样?”
有件事我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