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语盈的领读
音乐| Forgettable-Olivia/Project46
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陪你读书,也是你陪我们读书。
每天清晨第一件事,有【麦家陪你读书】。读书这条路,感谢有你,一路相伴,一路温暖。
在新的一周里,我们陪伴大家一起共读的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代表作《达洛维夫人》。
在共读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当现实和想象的生活格格不入时,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中间的落差?
潜藏在生活中的孤独,我们应该怎样克服?
现实中存在完美的爱情和真正的自由吗?
死亡是无法避免的,自杀被定义成解脱,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对活着的我们来说,怎样的一生才不算辜负?
通过本周的共读,或许你会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大学时代,我喜欢读周国平,对他书中这样一句话印象深刻。
他说:男人懂得人生哲学,女人懂得人生。
我深以为然。
因为这句话让潜滋暗长在我心中多年的“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这番宝玉式的观念,终于发生了改变」。
渡边淳一曾在《女神》中说:自古以来,女性要比男性伟大的多。如果把我们的一生比作一道菜,那女性便是满汉全席。
从幼时含苞待放到及笄之年的单纯羞涩,再到嫁入夫家的生儿育女、适应家庭。
她们感情充沛、顽强隐忍、博爱无私,这样的一生是完整且通透的。
相比之下,男性的一生就要寡淡许多。
垂直坚硬、缺乏变通,唯一丰富的感情体验也只是在病房门口,直到孩子降临啼哭的那一瞬间。
如此看来,女性对感情的体验确实丰富,因为这种稳重扎实在心里,成了她们生活下去的勇气。
无法否认的是,社会分工不同,角色不一,唯有真正的意识到这种不同,弥合不足,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文明。
我们常说,这世间最幸福的事就是有人爱,有事做,有所希冀。
因此应该明白,追求自己所想、所愿、所爱之事,这不仅是生而为人的根本,也会让我们变得幸福。
就像本书作者伍尔芙的这句: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她一生勤奋,笔耕不辍。
除了小说,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河。
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英国传统散文大师”。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不容小觑。
提及伍尔芙的一生,曾引起不少人的争议,不少人诋毁她的作品,而更多人佩服的是她的创作无人企及。
父亲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评论家、学者,颇有声誉。
父母婚后生下四个孩子,这是一个本该幸福的家庭。
但少年、青年时的伍尔芙却屡次精神崩溃,这还要追溯到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有过的那段婚姻说起。
父亲的第一段婚姻结束时,留下了她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
这两个哥哥成了伍尔芙童年时的噩梦,屡次侵犯让她身陷沼泽,精神麻木。
十三岁那年母亲去世,伍尔芙第一次精神崩溃。
二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伍尔芙再度崩溃,试图自杀。
紧接着战争爆发、死亡和伤痛吞噬着这个年轻女人的心,传统女性的克制与隐忍,让她失去自我,满是绝望。
家庭的巨变、战争的残忍折磨着她,也渗透着她的观念和著作。
渴望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渴望自由和爱情的忠贞,成了她的作品中最明显的价值观。
世俗的桎梏她多是不满和厌弃,却也深知,想要生存,想要活下去,这些虚伪又是必不可少。
《达洛维夫人》一书便是她思想的凝聚与升华。
书中塑造了一个经典角色达洛维夫人。
她是智慧、美貌、才华的象征,生活富足、结交上层名流。
平日里最大的乐趣就是举办一场又一场的派对,将自己打扮成派对的主角,众人的焦点。
几十年过去,现实也如达洛维夫人所希望的那样,她确实成全了很多场宴会。
婚前的她是克拉丽莎,结婚后却成了达洛维夫人。
这个名字给了她身份和地位,给了她光鲜亮丽;也给了她束缚与禁锢。空虚、寂寞是她摆脱不掉的噩梦。
她成就了自己,也失去了自己。
选择意味着放弃,想来这就是达洛维夫人一直不快乐的原因。
小说的开头便是: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
不少人看到这句话感觉莫名其妙,可当我们用心读完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却为这句话着迷。
一个自主的女人,希望自己去买花。
花是美好的象征,更是自由的象征,对于男子来说,买花送花是倾慕和赞美。
对于女子来说,买花举行派对却是享受快乐和美好。
买花的达洛维夫人想起了年轻时候的恋人、朋友和家人,回头看看已不再年轻的自己,竟有说不出口的心酸和凄凉。
她的一生看起来让人羡慕、夺目璀璨,可是只有真正的抽丝剥茧,才明白其中的真相。
举办宴会,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映衬,但这现实真的如想象的那般美好吗?这答案她比任何人都了解。
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位战后幸存的军人塞普提默斯,虽然打赢了战争,回到了和平的环境中,却无法正常生活。
他失去感觉的能力,对周遭的任何事情都失去了感知,最后自杀。
在宴会的闲谈中得知此事,达洛维夫人万分感慨。
她懂得这位军人这么做的原因,也知道这样的离去并非是坏事,是解脱也说不定呢。
我们无法将达洛维夫人定义成一个虚伪和不真实的人。
因为这种生活的智慧,既教会了达洛维夫人看清上流阶层生活的空洞和贫乏,又让她深刻地了解到世俗力量的强大并屈服于世俗的力量。
这种智慧有时反叛着世俗,有时又是世俗的仆人。
有人这样描述伍尔芙:她的记忆有两面性,一面澄澈,一面黑暗;一面创造,一面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之所以将伍尔芙说得这么纯粹,是因为她的创作是前所未有的,她的读者对她也是真正钟爱。
伍尔芙是意识流创作的先锋,更是女权主义的践行者、追寻自我、自由人生的倡导者。
细腻的情感,意识的流动,细枝末节的描写,在这部作品中,带给人美的享受,和无限回味。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塞也认为:
“女性渴望和平、快乐和结束暴力,正是这种特质,使爱欲压倒资本主义的攻击性、自私性,由此人类才能真正走上解放的道路。”
在伍尔芙看来,无论是战争也好,家庭的瓦解也罢,又或者是冠以亲人名义的侵犯,这些都是经历无法抹去。
也是因为这些伤害的存在,让我们懂得与自己和解,学会追求本质意义上的自我,学会博爱和善待心灵。
与其说这是一本对自己的救赎的书,不如说是对我们思想的一场慰藉。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也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一生,而这种方式,不排除死亡。
我们恐惧黑暗,害怕孤独,这一辈子却不得不与之和解,知道一种共生共存的方式。
我们不能忘却疲惫和艰辛,因为这一切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伍尔芙不信永恒,却信爱;不信来日方长,却信时时刻刻。
正如在同名电影《时时刻刻》中的那句经典台词:
要去直视人生,去了解它的本质,当你最终理解它的内涵,就能去热爱它的灿烂,然后,才能将它放下。
上期回顾:
《闻香识女人》精读第1天:他原本前途大好,却惨遭意外,最终在感情里找到人生的意义
领读人:国境之南。我初次见你,人群中格外美丽。个人公众号:【心事故事】
主播:语盈。声音与文学的狂热分子,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相信语言自有万钧之力。新浪微博@宇莹儿
责编:琴叶榕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网络,著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2019年3月读书打卡
上一篇:好人太积极,有什么问题?
下一篇:国营企业:被时代碾碎的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