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解读
读后感是读了某些文字性的材料以后,对材料的思想内容,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体会而写下的文章。
首先是读“好”,然后才能有“感”。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所读的书或文章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比如: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
二是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或书的内容、结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掌握。
读后感的写作步骤
这种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是一脉相承的。(议论文“引议联结式结构”另见任务二)
所以,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做好铺垫。
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时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假如要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开头就用三五万字来叙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篇幅来论证感点呢?所以,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较长的,只能够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忍痛割爱了。“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进行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进行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读后感”。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范文示例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读《伤仲永》一文有感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②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③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息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成为了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再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④所以说: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努力,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⑤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⑥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⑦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都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⑧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点评:
①感点: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②叙(引):概述《伤仲永》主要内容,方仲永的才学由盛至衰的过程
③议:分析方仲永沦为“庸才”的原因:不学习
④过渡
⑤⑥⑦联:起初平凡+刻苦努力→有所作为
⑧结:只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就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
本文分为“引—议—联—结”四个部分,“引”这一部分在简明扼要点明感点的同时,简要叙述了《伤仲永》的主要内容。“议”部分则分析了仲永沦为“庸才”的原因;“联”联想的顺序是从科学到文学,科学家联想到了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文学家联想到了狄更斯、巴尔扎克,文章有详有略,过渡自然。最后是“结”,强化论点,有理有力。
关键词: 应用文专题之“读后感”写作指导
上一篇:应用文专题之“观后感”写作指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