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再小的一所学校,它也需要有一棵树,有一棵高大茂密的,让我们感觉到有种沧桑感、有种文化意味的树。——张文质
读到这句话,于是我就想,我们学校里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一棵树?
单纯从最表层的字面理解,我试着从校园里的树里寻找一棵可以代表学校文化之根的树,很模糊,没有一颗这样的树能清晰的站在那里人我们解读。随着学校建移栽的三棵塔松已经隐天蔽日,那是建校的时候从别处移栽过来的。历经十几年的风雨,矗立在那儿俨然一道风景。但是,却还是不能作为代表学校精神文化的树。因为,它太普通。走进北方的校园,随处可见的,都堪比这些。那些广场榕树,原来大约有十几棵,后来死了一些,所剩不多了。夏天的荫,可以令人小憩乘凉,还有些绯红的话可见。不过,这些树与老校的那棵比起来实在算不上什么。还有那些在中心路两旁婆娑的龙爪槐,十几年过去了依然还是那么蜷缩的摸样,没有点生气的盘虬在那里,就连在最热的夏季也不能给孩子们带来些绿荫。剩下的还有就是新栽的一些法桐和杨柳,在我心中就更不能当做那棵树了。于是一下子就艳羡起沂源县徐家庄中学那棵古老的银杏树来,那个真真正正的是沧桑的有文化味道的树。几百年的历史和当地居民近乎迷信的膜拜,当然不让的让这所学校有了这样一棵文化之树。
想起来也算可笑,我这个人一贯信实。张老师说学校里要有这样一棵树,我就挨株树去对照算不算。其实我心里很明白那棵树指什么。
窦桂梅所在的清华附小有97棵大树,那些树还是可以代表精神写照的,因为他们沧桑有文化的味道。百年老校的浸润,清华文化的滋养,别说是树就是一块砖,可能也会染上文化的味道。清华附小可以做这棵树的非常多,窦桂梅就是这么一棵树,“清华”这两个字也是这么一棵树。很多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树,北大的未名湖、复旦的燕园都是自己的树。还有像杨瑞清就是行知的树,行知也是行知的树。
07年重建学校文化的时候,我们确定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信”。起了“诚信、笃行、明德、正心”四座楼的名字,建了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硕大的影壁墙,那上面有孔子的图像、有“古之欲明明德”之类《大学》的经典语段。窃以为那墙可以算是学校的“文化之树”、“精神之树”,可再仔细斟酌,也还是没有打上学校自己的烙印。毕竟是几千年来祖宗的东西,我们这些是时是地的人没有很好的融进来。记得当时,颇想着在中心道上塑一个不锈钢的雕塑或者是孔子他老人家的雕像,后来因为资金就舍弃了。当时还想弄一块巨石放到校园里刻上几个大字:信——人生之基,可是终难寻觅。买吧,太贵。于是就想从山上自己找一块,那段时间周末没事就到山上转,看到一块有点型的大石头,就要过去端详一番。后来终究还是没有合适的,这一想法不了了之。
说到家,学校的文化不仅是物化的东西,更多的是内化在人灵魂深处的东西。走出校门以后,打着这所学校的烙印,这是一种精神之树。走进校门看到的浑身上下流露出来的精气神,也是这个学校的精神之树。
于是我就想,一所学校必须要建构一株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树、精神之树,这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这棵树应该是属于全体师生的,在师生的生命里刻骨铭心的东西。那么,作为最普通的一所农村学校我们的树呢?我们要用什么去浇铸这样的一种精神?
尊重生命,把生命根植在每个人的心田,就都会生出这样的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