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黑暗,歌颂黎明;诵经典,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丰满。这两句我在设计“晨诵、午读、暮省”方案的时候,对晨诵定位的关键词。当孩子们从黎明的曙光中,睁开腥松的眼睛,跋涉来到学校,我们开启他一天生命的滋养应该是什么呢?
孩子们带着一缕阳光,走进校园,我们必须把他的阳光留住,并给与最大化的熏染。靠什么?诵!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毛毛虫蝴蝶蜕变的根与魂灵。看过不少的资料,大凡比较成功的案例,都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能不能做?能不能做好?怎么做?一直纠缠在心头,萦萦不去。暑假前就部署了一些相关的工作,这两天又开座谈会,商讨相关事宜。定时间、定内容、定形式、定人员、定评价。一件事说起来挺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暑假里参加人文教育会议,听了陈琴老师的诵读课,就有个想法:能不能把这种吟唱的形式,与晨诵结合一下。于是,回来后在博客上贴了《木瓜》和《黍离》的音频。在假期培训的时候,有意识的让老师们观摩了陈琴老师的课堂实录,重点提醒老师注意陈琴老师的吟唱风格和理论。于是决定晨诵先从陈琴老师课堂上涉及的《木瓜》《黍离》入手,再结合一些能吟唱的古诗词像:红藕香残玉簟秋、明月几时有、无言独上西楼、滚滚长江东逝水、怒发冲冠凭栏处等,先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吟唱中体会到诗词之美。
越来越感觉到现代社会的浮躁,能静下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作为教师如果能伴着孩子朗朗的读书声,讴歌每一个生命的早上,那是一件多么曼妙的事情。有一群听我读书且读书给我听的孩子,多么诗意教育人生。于是,古典诗词、少年中国说、泰戈尔、莎士比亚都漫随着旭日的冉冉升起,回荡在校园的上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油然而生。学校就应该有个学校的样子,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书声是必不可少的,至于有没有白发的先生倒是次要的了。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师生齐诵,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气势恢宏激荡,听着热血澎湃,诵者慷慨激昂。
开展一段时间后,进行了阶段性的展示。带领所有的语文、英语老师挨个班去观摩,诵读的确有差异,但都在行动!
把曹雪芹、罗贯中、林清玄、余秋雨、雨果、大仲马这些大家们领到午读之中,师生共读,让文学照亮孩子的人生之梦。不拘多少,读了,就有所获。捧一本书,坐在教室里,和孩子们共读。然后和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悟,听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想,不知不觉中就有一座桥梁,开通了在师生的心灵之窗。
每每日暮斜阳,就着疏叶闲窗,陪孩子说说心里的故事,就是暮省了。可以对老师说、对朋友说、对家长说、对日记说,都是孩子的自由选择。暮省日记不再是一种作业,而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心事的流淌。师生用这种方式默默地交流。纸上谈不明白,可以面对面的交流。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黎明不再厌烦上学,不再讨厌学校;就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回顾一天收获,展望翌日的风景,嘴角会溢出笑来。
上一篇:与诗同行
下一篇:我院学子赴华亭一中开展“优秀学子母校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