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孩子,你还算人吗?
春节回来快一个月了,Lulu仍然心结难解。
Lulu,33岁,结婚6年。
当她27岁就乖乖结婚时,父母大概做梦都没想到,六年后,他们还是没有抱上外孙。
于是,每年回家,被父母催生是例行公事。只是,过了30岁,强度之大,情势之严峻,父母之悲情,都莫名地、锋利地指向她一个人。
家庭中弥漫着一股悲情、压抑、灰暗、人丁凋落、后继无人的氛围。
而她,要为这所有的一切负责。
今年也不例外。春节回家,Lulu被父母和所有关心、八卦及看热闹的亲戚们催生。
33岁,不生孩子,Lulu感觉自己就好像一个三头八臂的怪物一样,在一群亲戚堆里,直愣愣地杵着,活脱一个大靶子。她似乎是所有人都可以信手拈来攻击和评论的对象。
至于催生的理由嘛……没有理由啊,你就是“应该”生一个孩子。
Lulu表姐说的一句话,虽说不是很精准,但是大概能代表所有催生的亲戚们的心声:
不生孩子,你还是人嘛?!
说得多了,大概还有如下的话术:
人啊,总要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不喜欢?生了就喜欢了;
等你老了怎么办?谁养你?还真住养老院去啊?
等你四十了,生不了了,你老公想要怎么办?
趁现在父母还年轻,能帮你一把,赶紧生一个……
几乎每一个有孩子的朋友,也都会跟Lulu说:生了就喜欢了,孩子会带给你很多乐趣,还能共同成长……
当然,每个人情况不同,生与不生,完全是个人选择。
Lulu不想生,基于以下三大类原因。如果,你也深受此问题困扰,也许,你的身上,也有它们的影子。
父母:爸妈,从你们身上,
我看不到养育孩子的快乐
其实,Lulu并不知道,明明父母为了养育她,这么不快乐,为什么还要逼着她继续这样恶性循环。
在Lulu看来,养育Lulu长大,剥夺了父母一生的时光、努力,还有自我。
父母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说的。
需要说明的是,Lulu的父母,就好像我们绝大多数的父母一样,是很爱自己孩子的。
有些行为,他们是下意识的选择,并不是他们主动做出的。这些行为,也许放在你身上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因为,在我们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这真的很常见。
从Lulu记事起,父母的压力就很大,而且,这种压力,似乎都要由Lulu负责。
父母一旦不顺心,就会跟Lulu抱怨:还不是为了你,要给你攒嫁妆钱,不然我们哪里需要这么辛苦?
Lulu学校考得不好,父母会当着Lulu的面,要么吓唬,要么唉声叹息,要么泣不成声:“我们天天起早贪黑,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
父母很节省,自己舍不得吃喝,专门给Lulu开小灶,Lulu也心疼父母,不愿父母这么辛苦,有时宁可自己吃差一点,也希望父母吃好一点……
Lulu对父母的情感是复杂的。她知道,自己的父母像很多人的父母一样,为人父母,就想把所有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她是感动,甚至很心疼。
但是,与此同时,作为一个默认签署的对等条款,就是,自己要承担家里所有一切的希望、梦想和责任。
这种复杂情感的拉扯里,有对自己的心疼、对父母的责备,最要命的,还有自责和内疚。
比起一切语言的关爱,父母用行动,深深写入Lulu潜意识的是:养育一个孩子,好痛苦。
纵然,Lulu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
恰恰正是因为父母其实是很爱自己的,养育一个孩子,竟然也是如此的痛苦不堪。
那这似乎就是一个公理。
明知是火坑,为什么还要往火坑里跳?
伴侣:从你身上,
我看不到做这件事的支持
Lulu老公是喜欢小孩的,也鼓励Lulu生一个。
“多可爱啊”,“多好玩啊”,“有个自己的孩子多幸福啊”……理由大抵就是这些。
但是,这些算不上支持。因为,Lulu的老公自己还在找“妈妈”。
这当然也是藏得很深的。
乍一看,找“妈”的男人和其他任何男人一样,看上去并无不同。
她的老公在家里是老二,从小被忽视,没有发言权,提的意见经常不被重视,是一个典型极度缺爱、渴望在伴侣身上找到补偿的男人。
谁的人生没有伤?这本来也没有什么,想要找补偿,那是他的选择和权利,无可厚非。
问题是,这个补偿,Lulu给不了。因为,她找的是老公,不是儿子。
Lulu从小在自己的家庭里,就是原生家庭系统中那个“承担者”的角色,她承担了父母的情绪、希望、责任。
这个在儿童时期就过早承担的角色,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行为模式,即使在她长大后,也难以摆脱。
长大后的Lulu,无论在学校、工作、乃至后面组建家庭,都是一个“承担者”的角色:怕冷场、爱张罗、爱操心。
结婚的前几年,Lulu在不自知中,也成为自己小家庭中的“承担者”:从心理层面,主动承担了家庭中责任、焦虑、担忧的部分。
而她老公又是一个缺爱需要被照顾的人,结婚前几年,两个人可以说是无缝咬合。
但是,婚姻应该是旗鼓相当、互相支持的。在婚姻中,如果需要任何一方承担起“父母”的角色,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不平衡的。
但是,缺乏平衡的事情,是很难持久的。
因为当Lulu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挺不住、需要老公支持的时候,却发现,其实根本无人可依。
不是老公不给支持,而是老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孩子,本人就是爱的索取者。他只能索取,没有能力给予。
也就是说,Lulu想要的支撑和包容,他一样也给不了。
争吵随之而来。
Lulu说,她在原生家庭里的“承担者”角色已经扮演够了,在小家庭里还要给老公当“妈”,这两件事加起来,她觉得再也没有动力再生一个孩子,去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妈妈”。
Lulu鼓不起这个勇气生个孩子。在生活中,更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激发她的心理动力。
自我:我还没有长大,
不想在没有找到自我的时候,就失去自我
父母总是习惯说一句话: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了你。
父母们总想借着这句话,来表明自己是如何如何爱孩子。
可是,这句话的负面效应真的很多。
大张伟曾在《我家那闺女》中,面对父母们众口一致地表达自己倾其一生全都是为了孩子,包括“催结婚”、“催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敢生。
好像生了孩子,就没有自我了。
回到前面,Lulu说,她觉得自己都还没长大,根本没有能力去抚养一个孩子。
一个人,当自己尚在“自我摸索”阶段——且不说这个时候,她也并不具备“升级”做妈妈的能力。
而且,让一个正在“摸索自我”、而且还没有“找到自我”的人,直接面对一个可能会放弃自我的重大选择,那简直就是扼杀了她的精神生命。
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对于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养育一个孩子,确实会更容易失去自我。
因为如果我们本身就是没有自我的,那么,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容易被别人轻而易举地占据。
很多人只问你生不生,
却不关心你为什么不想生
当然,还有人因为现实原因:没钱养,没人带等等。
想生孩子的原因都是类似的,不想生孩子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
很多人只知道催生、催生、催生,一旦你怀不上,他们马上就怀疑你是不是身体有什么问题,中医、西医、神医、不孕不育各种信息……挤破脑袋地往你跟前凑。
比起你的肚子,很少有人关心你的心理。
在生孩子做妈妈这件事上,女性,注定只能扮演一个需要付出和承担的角色。很多人除了只会催着、逼着你“生”,给不了任何其他的支持。
包括我们的父母,纵然他们在主观上不带任何恶意。
可是,无论外界压力多大,在生孩子这个事情上,你自己必须想清楚,不能以“生”来谢天下。
也许你还想看:
不主动,TA就被别人睡了
最特么讨厌的,就是要别人来负责自己的情绪
他杀了那个一见钟情的女生:狂热跟踪是病,不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