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纪游 作者:周沙尘 世界古代有所谓七大奇迹,这是公元前二世纪时胖尼基一个名叫昂蒂帕特的人为之命名的。当然,这个生活在公元前二百年前的昂蒂帕特,是难以知道在他生存的年代,东方中国正在出现一座万里长城。所以,在他拟定的七大奇迹中,并没有包括长城在内。 其实,在中国至今仍保存的古代奇迹,还远不止一座长城,例如,公元1974年在西安发掘出来的秦始皇的陵墓,其工程的浩大,技艺的成就,至少把它列在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之后,称为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三大奇迹,是当之无愧的。 陵墓耸立在骊山北麓,秦始皇即位之初就开始修筑,直至公元前210年死去,一共修了三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前后,这时他已统一了六国,指派丞相李斯督率刑徒七十二万人,“穿土锢泉,运荆蜀之木,发北山之石”,把工程的规模急剧扩大。有首民谣说:“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干人一唱,万人相钩。”相传有一块重约百吨的大石,因为运不动只好抛弃在俪山旁边,后来被人称为“恨石”。李白在《过始皇墓》一诗中,除描写陵园外景是“古墓成苍岭”外,还着重描述了地宫的豪华设施。诗曰:“幽宫像紫台。星辰七曜隔,河汉九天开。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这些描述和有关古文献的记载基本相符。据史籍记载:“陵中以石椁为游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内设百官牌位。又以金银为凫雁,人鱼膏为灯烛。为防备盗掘,还有机关弩矢。”又据《独异志》载:“项籍开启皇墓,探取珠宝,其余不尽取者,有金雁飞出墓外。”李诗所述“无春雁不回”,可能典出此处,所以,这处轰动中外的古代奇迹,在建筑史上确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难怪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之后,留下极深的印象。他说:“秦俑坑是世界的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涌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笔者在今年仲春时节有幸游历了秦始皇陵,蒙陕西省考古工作队队长袁仲一先生为我做向导,使我对这座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有了详细的了解。袁先生从兵马桶坑的发掘到建立博物馆,以及陈列展出都在现场,负责保护这批珍贵的出土文物。他首先向我介绍了博物馆所处的自然环境。他领我沿着北坡登上一座土丘,这座土丘就是始皇陵。在冢巅,举目远眺,北边境蜒曲折的渭水,好像银蛇。南缘群峰屏立,一片苍翠。一笔峰矗立和土冢对峙,名叫“望峰”。相传修造陵墓时望此为准,因而得名。以望峰为中轴,东西两侧的山绵延环曲,像盛开的朵朵莲花。陵墓正好在莲花环抱之中。山南盛产美玉,就是蓝田玉;相传山北出金。所以,秦始皇选择此地营造长眠的地宫。如今陵墓四周环绕着两重白杨林带,冢上遍布石榴树。每当初夏,榴花似火,丛绿之中点缀着殷红,别具情趣。白杨林带正好长在陵园的内城和外城的墙基上。内城周长25254米,外城周长6264米,都是南北向的长方形,城墙是夯土筑成,大部分已埋入地下。内城和外城都是四面开门,门上都建立着阙楼。现在南门双阙台基仍高出地表,像两座山岳。 袁先生向我介绍奇迹的发现。他说,多年来,陵园附近不断有大量文物出土,特别受到人们注意的是,公元1974年春天,西杨村生产队农民在陵东1500米处打井时发现第一号兵马涌坑,后经钻探先后又发现第二、第三号坑。经过考古工作者钻探试掘,三个坑的内含型制都已摸清。当时,中国国务院很重视,于公元1975年批准在一号坑原址建筑一座总面积16300平方米的博物馆。钢架结构的现代化的展览大厅长230米,高22米,跨度70米。已于公元1979年国庆节开放。展览大厅两侧是文物陈列室及外宾接待室。 当我走进博物馆大厅东端的参观台时,二千余年前的赫赫军容,历历在目。这许许多多“擐甲执戈,顿蹄开辔”的从葬兵马俑,重现着秦始皇陵的守陵部队。真是“陈列六千兵马涌,伍整行严神奕”。 一号兵马涌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0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原来是一座地下坑道的土木结构建筑。可能是项羽火烧秦宫的同时,这木构建筑也被烧塌陷了,致使大部分兵马俑破残,彩绘也大多脱落。 我参观时,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已经揭开,清理出身高1.8米左右的陶武士俑近千件,和真马大小相同的陶马32匹。陶马四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初步推算一号坑可出土陶涌陶马近6000件,排列得有条不紊。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造型逼真,为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 一号坑的陶俑陶马排列成一个向东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有三列面向东的武士涌,每列70件,共210件,这些只是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步兵与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这是军阵的主体。左右两侧和西端各有一列面向南、北、西的武士涌,似为侧翼卫队。武士俑有的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整个军队组织严密,队伍整齐,处于整装待发之势,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好像在等待一声令下,就可立即驰骋疆场。 第二号兵马俑坑,在一号坑的东面约20米处,面积为一号坑的一半,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深5米,总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与一号坑相同。从试掘中发现里面的陶马陶俑更为丰富多彩,已清理出身高l.8~1.9米武士俑190多件,木质战车11乘,陶马60多匹,各种兵器190多件,估计全坑可出土各类武士俑千多件,战车80多乘,拉车陶马800多匹,骑兵鞍马100多匹。证明这个军阵是由步兵、骑兵、车兵混合组成。所以,它的排列情况也和一号坑不同。前边是由立式和蹲跪式弩兵组成的方阵;右侧是由战车组成的方阵;左侧是骑兵。这种组编方法,在中国兵书上叫作大阵套小陈,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互相勾连,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大型军阵。各兵种分开可以独立作战,集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战斗集体。 第三号兵马涌坑在一号坑西面北侧约25米处,面积较小,约520平方米,呈四字形,门前仅有战车一乘I武士涌68件。武士俑沿周围的墙壁面向内环立,不成作战队形,在通道处又是夹道排列,说明他们的身份是卫士。袁仲一先生分析:根据三号坑所处的位置看,它是统率一、二号兵马涌的指挥机关,即中国古代的所谓“军幕”。如此判断,一、二、三号兵马坑紧密相连有机地结合,构成一个庞大的军阵体系。它位于皇陵东侧,象征着秦始皇生前驻扎在京城外用以保卫京师的宿卫军。它恰好是兵强马壮,内灭六国,北却匈奴,南平百越的强秦的缩影。
关键词:
周沙尘
写景美文
写景美文摘抄
上一篇:《孤岛大年夜》朱雯
下一篇:《桐庐行》柯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