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美文阅读网。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一】《一个人的遭遇》英文名为“Thememoryofworldwarii”是关于二战的故事,发表于一九五六年,那时战争结束已经有十年。这个故事是战争刚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这样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通过他的不幸遭遇构思成的。该书通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安排,采用的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就像《一千零一夜》的创作手法一样,很好地把一个个的小故事串起来。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故事,第二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以第二部分为主。
肖洛霍夫能够写出这样的书和他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顿河哥萨克地区,青少年时期正直国内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父亲当过店员和磨坊经理,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上中学时因1918年爆发的国内战争蔓延到学校所在的县城而休学。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少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这场斗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1920年顿河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他热情投身新生活的建设先后当过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扫盲教师、业余剧团的编剧兼演员、武装征粮队员等。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也并不是什么英雄式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参战士兵。但是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哥萨克”在书中经常提到。经过查阅资料我才知道他们是俄国历史上一批特殊的人,他们原先是从封建压迫下逃亡出来的农奴、奴仆和市民,后移居边境成为自由人。十六、十七世纪他们被俄国沙皇利用来组成骑兵,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对付异邦。他们可以向国库领取薪饷,终身占用土地,免缴课税,并建立自治组织。他们和普通农民不同,他们享有特权,世代相袭,养成了独立不羁的性格。在文章中他们的一些言谈举止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着看着就联想到了中国的一部作品《活着》。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却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都经过年少的放纵堕落、战争的残酷和亲人的离世。都是讲述在苦难面前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但又有所不同,面对苦难,索科洛夫顽强反抗,表现出超人的意志力,而福贵则更多的呈现出淡然和超脱的姿态。索科洛夫在被俘后的两年中受尽折磨和屈辱,“他们打你,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把你打死,为了让你咽下自己最后一滴血倒下去”。但是最后索科洛夫还是想办法回到了自己的队伍中。即使当他知道自己的亲人都已经离他而去,甚至连儿子也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了,他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他最后领养了一个同样命苦的孩子,两个人相依为命。主人公的这种形象正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体现。俄罗斯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民族,又是一个善于进行战争扩张的民族。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每个民众都能自愿的走上战场,为民族而战。
虽然题为“一个人的遭遇”但其实写的却是经历战争的一代人的遭遇。索科洛夫的经历就是千千万万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也许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人,但是她却是那么地真实,原因就在于她是许许多多那个年代的妇女的缩影。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的折磨就是所有战士受到的折磨,从一个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即使是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但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战争的残酷。脑子里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愿这世间再无战争,人世永享和平。
书中特别注重烘托故事背景。在正式叙述故事之前,前面往往会有一段环境的描写,为接下来的叙述做准备。如在《道路》中,开篇就是“盖特曼大道沿着顿河通过草原,意志伸展到大海。左边是倾斜的……”,另一篇文章也写到:“在学校附近的矮墙旁,卷烟的火在黑暗中冒烟。有时候,风抓住带火星的烟灰,轻轻地往上扬,直到火星熄灭为止。于是,在深紫色的雪上又重又笼罩着一片黑暗和寂静,寂静和黑暗。”书中有喜剧也有悲剧,但是感受最深的就是呈现给我们的经常是血淋淋的画面。但我们也能够从书中体会到人性之美。当读到主人公经过自己的努力有了善良的妻子,还有可爱的孩子们,最后还盖了房子,我们会在心里由衷地替他高兴。在看到阿尔谢最后和安娜在一起的时候,会祝福他们,仿佛在他们面前战争已不能将他们击垮。有一段话也使我很受感动,看了好多次:我也是第一次发现,这位虽饱经苦难,但仍坚如栎树的三十二岁中尉两鬓银白。这种由巨大痛苦换来的银白是那么纯洁,以致一般的白色的蛛丝落在中尉的船形帽上,触及他的鬓发就不见了,不论我怎样仔细查看,也看不出来。
这本书已经读过好几次,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没有刻意地煽情,也没有刻意地夸张,但我总会被文章中的故事所打动。读了这本书还让我对战争有了更多的了解,看书和影视作品是不一样的,看书可以自己想像,而影视作品会修改历史,而且是直接的画面出来,少了可供遐想的空间。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还想去看肖洛霍夫的另一本小说《静静的顿河》。我想这就是成功的小说吧,他会激起你的阅读兴趣。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二】在战乱纷纷的年代里,索科洛夫先后失去了妻女和儿子,在这个世上,他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亲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与他同病相怜的孩子--凡尼亚。从此,这孩子就成了他的精神支柱,让他重新有了一个家。
文章至此,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作者虽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但却在一个个小小的细节处体现的战争的残酷、人性的伟大以及作者的善良、坚强……
再来,作者用多个角度刻画人物,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使得这个形象有血有肉,更加生动,丰富饱满,让读者眼前一亮,仿佛能看见这个具体地、全面的人物。
索科洛夫曾经是德国的战俘,他经历过无数的苦难与挣扎,逃出了德国军队的魔爪,就在他以为可以和妻子儿女重新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他的妻子和女儿被炸死了,他再也没有家了,他没有哭,他必须要活下去。庆幸的是,他的儿子小多里还活着,他参了军。
悲剧不曾停止,当索科洛夫去寻找自己的儿子时,他见到的却只有儿子冰冷的尸体,他依旧没有哭,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士兵最后的坚持,他的内心痛苦到了极点,他恨透了德国人。
无疑,索科洛夫是个善良的人,当他遇见了那个可怜的孩子凡尼亚时,他毅然决然的领养了他。生活中的苦难并没有击倒索科洛夫,他抱着乐观的心态,用他的坚强与善良,写下新的人生之路。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三】战争中,受害最大的永远都是平民。
索科洛夫,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本该过着一个普通的生活,然后,平淡地老去,可是战争,让他的命运变得多灾坎坷。
先是17岁那年的十月大革命,再是1922年大饥荒。然后是卫国战争。在一场场战争中,他先后失去了他最亲最爱的人,以及他靠自己的艰辛积累起的财富。
小说中最打动人的我想应该是索科洛夫在灾难面前坚强不屈的表现和刚毅的性格。在俘虏营里,他夜夜梦见与家人对话,渴望有一天家人团聚,便以此为精神支柱,鼓励自己活下去。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莫大的玩笑,等他好不容易逃出,却得到了妻子和女儿们早已在两年前被敌军的战火炸死了的消息。和一般人一样,索科洛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希望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一场梦。
不过,在知道妻子女儿罹难后三个月,索科洛夫收到了前线的一封信,是他的儿子阿拿多里寄给他的,在信中告诉了他自己的情况。因为儿子的成就,索科洛夫的情绪又好转起来,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一样,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他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唯一的儿子上,甚至在夜里也做着老头儿的梦:战争一结束,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和他们住在一起,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这是作一个父亲最普通的,也是在平常生活中最易实现的一个梦想啊。可是战争,让这注定无法实现。
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阿拿多里被德国的一个阻击兵打死了,被打死的还有他的梦想。
我不知道最后索洛科夫是怎样坚持住的。在面对儿子死去的肉体,那个不久前还是个鲜活的生命的最后亲人,他没有哭,他的眼泪已经在心里干枯了。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索洛科夫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复员后,他没有再回到自己的家乡,没有人能够做到绝对的坚强,那片曾经带给他幸福和欢乐的土地,现在只能带给他无限的的痛。
这个受伤的灵魂,如果事情没有出现转机的话,我不知他还能否支撑这么久。
在乌留平斯克,索科洛夫爱上了喝酒的不良嗜好。失妻丧子的痛苦夜夜折磨着这个在战争中过早上了年纪的男人,而他只能靠喝酒来缓解。不过,索科洛夫却因此领养了一个新儿子,一个因为战争,失去父母的流浪孩子,凡尼亚。当凡尼亚听到索科洛夫说他是自己的父亲时,激动得全身哆嗦,紧紧得贴着索洛科夫。索洛科夫也因为这激动得全身打战,两手发抖……那是多么久违的一种感觉,在这尘世上终于有了一个和自己可亲的人,又有了家的感觉。战争,让这两颗孤苦伶仃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凡尼亚成了索科洛夫活下去的最后支柱。
整个小说里,最可怜的还是索洛科夫。凡尼亚毕竟还小,对人世还有许多不知的一面,他受伤的心,我想最后一定能被索科洛夫的爱治好。可是索科洛夫呢?这个在战争中饱受精神和肉体伤害的男人。白天,他可以装得很坚强,然而夜里,他天天梦见死去的亲人,半夜醒来,总是将整个枕头湿透。
其实索科洛夫只是当时被战争所害的平民中普通的一个。战争总是给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
关键词: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800字三篇 读后感800字
上一篇:《天蓝色的此岸》800字读后感两篇
下一篇:假小子戴安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