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李玫瑾老师说:
“6岁以前不把孩子管好,以后再想管好孩子,晚了。”
这话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已有诸多类似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认为,6岁以前的时间对于儿童来说是极为关键的。
尤其是3-6岁,儿童在这个阶段所学会的能力,形成的性格,将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爸爸妈妈要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有哪些事情是必须在6岁前教给孩子的呢?
01
“别人的东西我不要,自己的东西保管好”
以前,我回家的时候给孩子带过几次礼物,让孩子自己在我包包里去找,看着她找到礼物惊喜的样子,我也很开心。
可是后来我发现,即便我没有带礼物回家,孩子也会习惯性的去翻包包,有时候还会去翻其他家人的包包。
我感觉我的行为有些不妥,让孩子产生了误解,并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于是我明确的告诉孩子:
“这是妈妈的包包,不是你的包包,不可以翻哦!”
几次之后,孩子终于明白了,“你的”和“我的”区别,即使在家人之间,也应该有界限之分。
年幼的孩子,只要自己喜欢,都会顺手拿走,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渐渐养成“占便宜”的习惯,可是,有谁会喜欢一个爱占便宜的人呢?
所以,应当从家庭里的一些小事开始,让孩子明白你我的区分,培养孩子的界限感。
02
“吃饭必须有个吃饭的样子”
很多时候,一个小的细节往往就能否定一个人。
就像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头等大事,饭桌上的规矩,如果不遵守,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吃饭不要吧唧嘴,在微博上有个话题#吃饭吧唧嘴#,一大波人在吐槽讨厌听到他人吃东西发出吧唧声,这种行为给人留下不文明,没教养,甚至让人厌恶的感觉。
夹菜时不要用筷子搅来搅去,这种行为既不卫生,对其他要在同一个盘子夹菜的人来说,也是极为不尊重的。
嘴巴里有食物的时候不能说话,这个要经常给孩子强调。嘴里有食物的时候说话,说话很难看,而且最重要的是,很容易呛到气管,造成危险。
坐在桌上好好把饭吃完,孩子们非常好动,在吃饭的时候甚至也无法消停,抱着碗跑来跑去的玩,或者吃一会,玩一会,这种习惯不养好,大人也跟着受累。
打喷嚏或者咳嗽要把身体侧到没有人的一边,不少人在聚餐时,遇到过有人对着餐桌打喷嚏,那一顿饭谁都没法吃。
不要用筷子勺子敲打饭碗,孩子很喜欢叮叮当当的敲东西,可是,在饭桌上敲饭碗却不是个好习惯,老一辈的人甚至会说叫花子才敲饭碗。
不要把筷子插进饭里面,这在有的地方是办丧事的做法,存在着一些忌讳,其实很好解决,买几个筷托摆在餐桌上,干净又卫生。
爸爸妈妈们自己首先要做出榜样,在吃饭的时候适当的提醒孩子,自然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了。
03
绝不允许骂脏话
小孩子说的最多的大概离不开“你是个臭粑粑”,“打死你”,之类的粗俗的话,其实非常正常,爸爸妈妈们不要反应过度。
这是因为孩子们不懂什么是脏话,可能从小朋友那里听来的,也可能是从家人学到的,孩子觉得很有趣,会不停的说。如果家长反应过度,会更刺激孩子的兴趣,反反复复的说。
所以家长要学会忽视,孩子说一阵自然就没兴趣,很多小一点的宝宝就是这样改正过来的。
家中的大人一定不能说脏话,如果孩子有朋友经常满嘴脏话,也要让孩子远离,给孩子净化一下生活环境。
诚然,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满嘴脏话的大有人在,这就体现出习惯的重要性了。
孩子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都是伴随终生的,是刻在骨子里的,长大之后即便遇到复杂的情况,也不会被他人影响,更不会被带坏。
04
学会耐心等待,不随便打扰别人
“大人还没吃完饭,孩子就嚷嚷着让大人陪着一起玩积木”
“爸爸妈妈之间话还没说完,孩子就哇啦哇啦叫唤个不停”
“明明看到奶奶在洗碗,孩子还拉着奶奶要帮他找东西”
“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拿着自己想玩的,不等待,直接去抢”
生活中那些喜欢插话,插队那些没有素质的行为,多半也是小时候没有被教育好。为了避免孩子成为自私,不守规矩的人,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学会等待。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常发生的事情,如果大人一再迁就孩子,就会把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05
必须养成阅读的习惯
语文的难度提高以后,人们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且不说这句话是否正确,但是“得阅读者得语文”却是没错的。
广泛的阅读才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提升写作技巧和阅读理解的能力,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提高的,必须是长期坚持,才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在6岁以前,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在6岁以后只会花加倍的力气,效果还不一定好。
06
培养孩子的条理性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在于时间管理,生活上一团乱,时间管理也会是一团糟的。
从小培养孩子,将用过的东西顺手放回原处,经常将自己的东西清理干净,看起来是很小的事情,但时间久了,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凡事都井井有条的习惯。
其他人在一团乱里慌慌张张找东西的时候,有条理的孩子就能把这个时间省下来,做些别的更有用的事情了。
*文章内容系村长讲故事原创发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内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上一篇:人生如镜
下一篇:春分临近的机会窗口和应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