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带给我们更多关于社会的现状,无论从什么方面去理解,都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政治观,从而变得成熟起来,在生活和学习方面认清了前进的道路,从而带动我们的自主性,激发我们的潜能,达到社会所急需的人才可塑状态。本文是2017的时事政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2017时事政治心得体会一
由于本学期末新添的一门课程,学习课时比较少,所以可能我们认识的程度还比较浅,但是自上了这门课以后,我便开始对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使我从本质上认识了什么是形势与政策,基本弄清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想这形势应该就是我们面临无形中推人前进的这种压迫感吧!而政策正是我们的按照客观事实制订的问题解决办法,它们的关系大概就是互补互促进的关系。
目前来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应该说就是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大学生毕业就业带来的形势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来说还算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便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像神六飞天成功等,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如旱灾害,森林退化,空气污染,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的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这些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抓住机会。不过,我国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有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念书,有的人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有的人均收入还不过百元,还没有摆脱贫困,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
这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生绝对过剩,取自网络数据统计说明,美国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和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约为25%和23%,而我国仅为5%,显然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实原因有二:其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比较理想的岗位的增速,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例如有个高校辅导员岗位竟然有1000多个大学生去竞争。第二,一些大学生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的怪圈子。
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选择性失业的问题,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符合国际形势的趋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更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学校老师,家长,社会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我们要努力寻找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切合点,到祖国西北部支持大开发。其次,我们要熟识创业和就业的政策体系,看清社会形势。再次,提高自我就业、创业能力,不断调整自己学科和专业化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结合国际形势选择就业方向。
所以我们要看清内外形势,认清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2017时事政治心得体会二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文化命题”。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表态了中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决心,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做出新的指示,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众所周知,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先进健康的文化能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反之,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前进。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软实力,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因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对提高全民素质、弘扬中华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国家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其经济功能凸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再加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旺盛而又迫切,所以对文化的发展迫在眉睫。为了发展文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人民为实现中华复兴而团结奋斗;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第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繁荣文化的体制和机制。改变原有政府统包统揽而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体制,构建新的体制和机制,增强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构建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公共财政为支撑的,文化事业体制;构建政府为引导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先导的、文化产业体制;构建文化创新体制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现代传播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第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既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并且拥有丰富的实践和经验。党领导文化理所当然,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应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实行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并同其它事业协调发展。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构建人民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食粮需求,又要注重经济效益,既要做到社会效益优先,又要做到社会性和经营性相统一。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用市场调节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尽快地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五,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创新走出去模式。目前的中华文化,高端的未被认知,低端的缺乏竞争力,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通过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放下自己的文化修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更好把握前进的方向。再者要时刻关注党的最新思想动态,领会党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和努力方向,向着党指出的方向来走,这样才不至于走死路,不至于犯错误。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多为我们的文化做宣传,让好的文化和精华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总之,我们要坚持理想坚定信念,身体力行地学习、继承、弘扬,且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通过六中全会会议内容的学习,我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二为”目标和“双百”方针的指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和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载体,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全面贯彻文化兴国战略,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一定会屹立在世界文化中心。
2017时事政治心得体会三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家近期隆重召开。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应当学习的新思想,新理论。努力提高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修养,增进对党的了解。增强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时势与热点话题的了解。为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好充足准备。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到了很多新思想,新战略,新部署十分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报告作出的新论断,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即“三位一体”总体布局。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党的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期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容,还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保证。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尊重和爱护,是中华文化和谐理念的当代彰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其次,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新阐释: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报告中还首次提出将“八个必须坚持”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报告以“八个必须坚持”给予了明确回答: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这“八个必须坚持”,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每一条都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八个必须坚持”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有助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报告提出,未来十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六大以来,我们的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两个翻番”表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为确保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也为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此次学习,我认为深入学习领会好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认真钻研学业,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将精神与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一轮学习与事业中去。
↓↓↓点击下一页还有更多精彩的学习时事政治心得体会↓↓↓
学习时事政治心得体会篇一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家近期隆重召开。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应当学习的新思想,新理论。努力提高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修养,增进对党的了解。增强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时势与热点话题的了解。为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好充足准备。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到了很多新思想,新战略,新部署十分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报告作出的新论断,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即“三位一体”总体布局。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党的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期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容,还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保证。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尊重和爱护,是中华文化和谐理念的当代彰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其次,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新阐释: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报告中还首次提出将“八个必须坚持”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报告以“八个必须坚持”给予了明确回答: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这“八个必须坚持”,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每一条都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八个必须坚持”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有助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报告提出,未来十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六大以来,我们的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两个翻番”表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为确保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也为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此次学习,我认为深入学习领会好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认真钻研学业,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将精神与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一轮学习与事业中去。
学习时事政治心得体会篇二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文化命题”。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表态了中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决心,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做出新的指示,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众所周知,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先进健康的文化能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反之,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前进。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软实力,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因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对提高全民素质、弘扬中华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国家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其经济功能凸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再加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旺盛而又迫切,所以对文化的发展迫在眉睫。为了发展文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人民为实现中华复兴而团结奋斗;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第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繁荣文化的体制和机制。改变原有政府统包统揽而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体制,构建新的体制和机制,增强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构建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公共财政为支撑的,文化事业体制;构建政府为引导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先导的、文化产业体制;构建文化创新体制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现代传播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第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既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并且拥有丰富的实践和经验。党领导文化理所当然,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应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实行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并同其它事业协调发展。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构建人民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食粮需求,又要注重经济效益,既要做到社会效益优先,又要做到社会性和经营性相统一。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用市场调节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尽快地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五,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创新走出去模式。目前的中华文化,高端的未被认知,低端的缺乏竞争力,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通过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放下自己的文化修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更好把握前进的方向。再者要时刻关注党的最新思想动态,领会党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和努力方向,向着党指出的方向来走,这样才不至于走死路,不至于犯错误。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多为我们的文化做宣传,让好的文化和精华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总之,我们要坚持理想坚定信念,身体力行地学习、继承、弘扬,且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六中全会会议内容的学习,我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二为”目标和“双百”方针的指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和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载体,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全面贯彻文化兴国战略,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一定会屹立在世界文化中心。
学习时事政治心得体会篇三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三、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对我国来说,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这既涉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最后,世界经济保持繁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大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有关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磨擦增多。这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和开放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压力,也对中国继续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需要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轮转护士护理心得
下一篇:职场技艺培训心得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