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一 > 状物 > 居士不靠谱02:学佛这么久,到底什么是佛教、佛学和佛法…

居士不靠谱02:学佛这么久,到底什么是佛教、佛学和佛法…

2020-05-26 06:14阅读数() 加入收藏

  本文节选自澄见《居士不靠谱》系列课程

  主讲人:七非先生

  当我们面对佛教、佛学和佛法这三个词汇时,要知道它的本质差别。

  佛教是传播佛学,和引人证悟佛法的教团载体、世间呈现。佛教里还分出家僧团和在家居士两个类型,所以当我们谈论佛教时,千万不要局限在僧团、寺院,那些只是佛教在这个世间的一种宗教化呈现的职业载体,而不是佛教的全部。

  所以我们知道,佛教的一个基础目的是传播佛学,让我们能够了知并证悟佛法。

  那么佛学是什么?

  佛学是对佛法学术化的梳理和表达,属于知识范畴。如果你的闻思只是为了获取知识的话,那就和佛教、佛学想要承载的本意相违背了。佛教的存在、佛学的表达目的是让我们去真真实实地领悟佛法、觉悟佛法和证悟佛法,进而能够运用佛法。

  那什么是佛法?

  目前社会上存在很多对佛法的读解,但是大部分的解读比较自说自话,而不是简单的从创立佛教、弘扬佛法的释迦牟尼佛那里去寻找答案。这非常奇怪,我们一方面说信佛,但另一方面又不断在作自我主张的表达,而不是从佛经里找答案,从释迦牟尼佛的言教里找答案。

  所以从这里观察一下,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做一种以信佛为托词的自我精神点缀而已,只是想让自己显得更高明,这也是所谓“标签太多,干货太少”的一种表现。

  那到底什么是佛法?

  其实《金刚经》、《楞严经》里都有原文的清晰说明。《金刚经》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楞严经》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换句话说,你所学习、掌握、证悟、运用的,是离一切相后的般若能量。

  这是佛法。

  而这,或许才是佛法存世更有意义的目的。

  反之如果你听闻了,也去思考了,但只是落在这思维名相里打转,根本没有按照发心立愿、践行利他的方式超越狭隘的自我,那你如何能够证悟到你自己的智慧,也就是我们说的佛法呢? 

  前两天在我们的群里,我提醒了我们的一位群友,他说:“我读了很多哲学书,有很多思想在我这儿不停地碰撞,所以我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后来我跟他说话也比较直接,因为我想以直心去面对别人的提问,尊重他问题的逻辑,其实这是对他智慧最大的尊重,换句话说,我没有兴趣去面对任何人的情绪、分别心、和狭隘的道德评判,我只看他背后的、根本上的起心动念,毕竟那是个鲜活的觉性,所以我只在那个部分对话就够了,所以我说得也很直接。

  我说:“第一,从你所有的言论来看,我觉得你哲学书看得明显不够多,如果真的看得够多,就不会产生这么多连基础知识都没有清晰掌握的混乱思考,思考一定要基于你先认真听闻,广闻博学。即使做不到叫广闻博学,至少真真实实地用认真的态度去掌握这些名词的义理和它产生背后的基本逻辑,看清这些义理、逻辑背后的陈述原理,它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然后产生更有价值的思维。

  万法不离其宗,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佛法还是日常行为,凡事总有一个来龙去脉是找得到的。没有做这个功课,说自己书看的多,那就是胡扯,骗骗自己而已,只是井底之蛙。这是实话,不是一句难听的话,因为我也是井底之蛙,我也意识到了自己是个井底之蛙,所以我认真地去学习,用认真的态度去面对,这个非常重要!而不是玩自己的思想和情绪,那样没有什么意义的。

  第二,你所谓的这个思想沉淀和碰撞其实没什么价值,最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死的那一天,到了那个时候无非也就成一捧灰而已,其实这都说重了,身体还能烧成灰,所谓思想知识的沉积连灰都留不下,什么也不是,只是玩自己玩了一辈子,那样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一定要真真实实地通过闻、思、修来实现自己的智慧沉淀,要通过发心立愿和践行利他的方式,在过程之中去超越自我的狭隘认知,然后契入到自己的心性智慧,那个部分是超越生死相的。”

  去年我们平台发布了一篇文章,叫《学佛的11种神经病》,那篇文章只是对一些学佛现象做了非常表层的梳理,很表层、很浅层,我自己现在都看不上眼,但那篇文章现在很多居士都很喜欢,都在转发,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人都在现象上打转。其实落在现象上、落在是非里没有什么真实的价值,能够通过这些现象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更有意义。

  今天的话题很多朋友会很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觉得大快人心,舒畅心意,佛教徒里越学越纠结,越学越是非,越学越眼里只有自己的高明,全是别人的丑陋的人太多了。可只看别人的问题确实没有什么意义,要看自己的问题,通过每一个问题去检查自己,这样你会做得更好!

  而你做得更好,才意味着你在这个世间多点了一盏智慧的长明灯,那么你也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中那个“请佛住世”的佛,“请转法轮”的法王,你的存在才有意义!而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然后博人眼球,制造一堆泡沫,那个意义真的不大。

  我们现在回到”...太多,...太少“的不靠谱逻辑里。第一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做得太少其实就是修得太少,修什么?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还是要回到一个“慧”字,通过戒和定来修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那么“戒”是什么?戒不是一个粗暴的、干涉性的戒条,“戒”是明理达时,是知可为知不可为,应有所为,为所当为,这是戒的根本意义。

  所以戒律也分了开戒和遮戒,戒相上有时这样是对的,有时那样是对的。尤其在大乘菩萨戒里,是以菩提心作为根本摄持的,而不是落于一种简单、粗暴的戒相,那样的话又成了教条主义,离开了智慧的本体。所以“戒”是明理达时,一个能够明理达时的人是念念不忘自摄身心,念念能够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人。

  由戒生定,那么定是什么?“定”绝不是一种不变的、呆板的状态,《六祖坛经》里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是内不乱。那内不乱意味着什么?你心里一定装了无限的东西,内心包罗万象,但是条理分明,这称为内不乱。这叫“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染一尘”,这叫“定”。

  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熄灭贪嗔痴只是一个自然果得,它不是目的,你只管去勤修戒定慧,自然会熄灭贪嗔痴。

  同时,在这里要根本注意的是,如果你把贪嗔痴当作敌人,那你这一辈子也消亡不了它,因为你永远在制造一个对立分别。就好像你永远也消灭不了黑夜,但你可以享受黑夜,因为黑夜在孕育光明,黑夜能够让你内心宁静,这是一种转化,能量运用的转化。所谓“熄灭贪嗔痴”,是名熄灭,而非熄灭。我们不过是在用一个熄灭来方便阐述实际转化的道理,不然熄灭后的能量又到哪里去了呢?其实根本是转化运用!

  所以这在《法华经》里被称为“贪嗔痴性,即是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大平等,真正的不二。虽然其中的义理很深,并且好像不那么容易做到,但是无论如何回到我们现实应用的时候,一定要能够去发心立愿,践行利他,只有在这个过程,你才有可能体味到佛法的甘露滋味,不然只是一味在头脑里打转,那不都成思想泡沫了吗,还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呢?

  西方还有句谚语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确实是这样,思维只不过是基于世俗经验的一种心念的象形碰撞,那个确实太狭隘,太片面了!换句话说一个井底之蛙整天琢磨着天空是什么样的?但是它压根儿就没见过完整的天空,那这样的思考有什么实际价值呢?

  我们的思考一定要基于发心、立愿、践行,在体会中去认真思考,这样才会形成你的真实体悟,这个非常重要!

  --七非之人 赵一澄

  作者:七非先生

  一个非好儿子,非好兄弟,非好丈夫,非好父亲,非好老板,非好导师,非好人的有漏之人。

  素材来源:《居士不靠谱》系列课程

  往期回顾:

  居士不靠谱01:信仰不规范,亲人24行泪…

  2019年3月七非先生在佛陀初转法轮的鹿野苑,对一起去印度朝圣的澄见群友们做的一段即兴分享,没想到竟是如此振聋发聩的触动心灵。言至动情,七非先生流泪,群友们也都纷纷落泪...而在此次印度游学进入尾声之际的结营联欢上,他又说了一番震撼人心的话,又做了这样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动作…

 ↓↓↓ 

  戳此图,细品文章视频,收获平等不二的智慧

   推荐

   阅读

  1.去你的“佛系”无知鬼扯,让你领教下什么是真正的佛系!

  2.与佛有关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深深的耻辱…

  3.吴先生,恭喜你,你离成佛真的不远了...

  4.法王的性事?关我个×事!

  5.@所有人:你绝不想错过这样的群聊…

  6.神通到底有没有?佛菩萨真的存在吗?…换了你,会怎么答?

  7.切记!恐惧的因不会开出菩提的花…

  8.清明,原来第一个需要被超度的,是自己…

  9.一语道破心灵鸡汤和佛法活法的根本分水岭,你会选择在水哪方?

  10.触动人心的问答摘录,直指我们早已习惯的自我欺骗,很多人看后陷入沉思...

  11.让所有人从梦里醒来,是最大的慈悲…

  12.为什么好人要历经八十一难,而坏人放下屠刀就可立地成佛…

  欢迎入澄见群一起研习经典文化

  不能保证你能有任何高尚美好的收获

  但可以保证

  你一定会有不虚的另类所得  

  澄见群 · 扫码入群

  ?点击阅读原文,给家人最暖的关怀~

关键词: 佛教 佛学 不靠

上一篇:张丹峰刘强东杨烁许志安:婚姻没有输赢,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
下一篇:你不用亲手杀我,只要跟我说“你怎么还不去死”就够了

热门作文

SQL查询解析不正确:SELECT id,name,code,hits FROM gl_1_gaozhong_tag ORDER BY hits desc LIMIT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