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又一次化身成为“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再次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当日,记者来到八一学校小学部四年级教室,看到小学生们准时端坐在教室中,认真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的直播内容,当直播画面切换到中国空间站时,孩子们看到了熟悉的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激动地鼓起了掌。
授课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去年12月,“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奇的太空实验让人印象深刻。小学语文老师刘秋霞介绍道:“我们学校一直提倡科技高中的建设,对于这一次的‘天宫课堂’,学校也非常重视,不仅在总部校园设立了海报,小学部这边安排了所有年级,在15点30分这个时间点,全体学生观看‘天宫课堂’第二次的开讲。”
此次“天宫课堂”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王亚平老师主讲、翟志刚老师担任摄像,而第一课中的“转体模特”叶光富老师,则化身为“人工分离机”。三名航天员给大家带来了有趣的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让大家惊喜的是,顶流“冰墩墩”也现身太空课堂,帮助航天员老师们表现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亚平阿姨在空间站抛出的‘冰墩墩’,‘冰墩墩’并不会像地球上一样下落,而且活动轨迹在抛出去和抛回来时是一样的!”四年级的郝嘉同学激动地说。
身临其境感受太空生活
今天直播开始前,小学部的同学们还在黑板上绘制了带有多种航天元素的板报画,有星球、火箭、航天员、宇宙飞船,大家还发挥想象力,把小树苗搬上了月球。大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太空生活。
液桥演示实验中,王亚平老师利用两个塑料板将两个水球连接,形成了一座“水桥”,由于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张力足以维持住两个物体之间的水,使其看起来像一座桥。“今天看了这个实验,我才知道原来是把水滴到两个液桥板上,把板相对,将水融合,再缓缓地拉开板,让水形成像桥一样的水柱,我觉得非常神奇!我回到家中也尝试了一下,发现只要一拉开板,水就会断开,无法形成桥。我觉得这个实验只有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才能成功。”五(1)班的孟艺璇同学回忆说。
随后,航天员老师们还向大家介绍了空间站中的高微重力实验柜、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等设备,展示了稍早前他们在轨实验的画面。在互动环节中,航天员老师们陆续揭秘了在空间站流眼泪会怎样流、航天员的作息时间、如何护肤等问题。
刘秋霞老师告诉记者:“通过这些神奇的科学实验,让孩子们想要去继续探索其中的奥秘,我觉得这种形式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对于他们继续探索太空奥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点亮孩子们的科技梦想
观看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在作业纸上写下了观后感。通过此次“太空授课”,传播了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还点亮了孩子们的科技梦想,培养了他们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去年10月,五年级的沈跃然同学有幸在学校的带领下,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了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时隔5个月后他再一次与神舟十三号梦幻联动:“希望国家在航天事业越来越强大——天宫课堂观后感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神舟十三号载誉出征,由中国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逐梦苍穹,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科技兴国,航天筑梦,寄托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承载了中华民族富强繁荣的追求。神舟飞船扬帆再启航、刺破苍穹,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攀高峰、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品格。在这次天宫课堂,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是平抛实验,就是把一个‘冰墩墩’横抛。在太空中,抛的时候,是以抛的方向利用惯性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实验,验证了史上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在观看天宫课堂之前,我一直不理解液桥实验是什么?通过此次的课堂上,我了解到,液桥是指固定间的小液柱,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水是可以连接上的,可是地球上是不可以的。此次天宫课堂,我感受到国家科技发展迅速,使我们这一代人能与空间站的航天员进行对话,并通过天宫课堂的形式学习物理和航空航天知识。希望国家在航天事业越来越强大,引领我们探索浩瀚宇宙
关键词: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记者直击八一学校学生收看现场
上一篇:“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北京中小学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科学热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