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美文 > 情感美文 > “未成年人网游防沉迷”出台一周后,网友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未成年人网游防沉迷”出台一周后,网友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2021-09-14 21:14阅读数() 加入收藏

前些天,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规定,正式出台实施了。


这意味着,未成年人玩游戏,一周最多3个小时。


一时间,苦孩子沉迷游戏久矣的家长们纷纷表示“大快人心”。


接下来的几天,一个个未成年游戏玩家,纷纷喜提热搜。


河南信阳,一男孩为了躲避游戏时长限制,绑定奶奶身份证,每天追着奶奶“刷脸认证”。


网友直呼:“凌晨2点的峡谷厮杀,多了一批60多岁的爷爷奶奶。“




江苏太仓的一个男孩,加了一位自称可以“破解游戏限制时长”的陌生人为好友,结果被骗走百余元。


此人还冒充孩子的母亲骗了亲朋好友1000多元。


网上还出现了向未成年人售卖或出租成年人游戏账号,帮助他们规避时间限制业务。


服务十分周到,按小时计费、包夜计费、包周计费等等应有尽有,生生衍生出一条“灰色产业链”。


最近有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每周玩手机网络游戏超过6个小时的孩子,占到了26%。


一条“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新规,揭开了互联网时代的另一个面纱。


上瘾性行为,正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人!




网络成瘾,正在榨干你的时间


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约为5.7小时。


可以说,除去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剩下的8小时大家几乎都在玩手机。


你有没有注意过手机里的一个功能,叫“屏幕使用时间”。




它清晰地还原了我们每天的生活。


每天使用手机8小时以上,占据一整天的三分之一。


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刷微信、打游戏、网络吃瓜......


这个功能,记录着我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让每个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到“时间都去哪了”。


其实,这些不知不觉占据你时间、精力,让你上瘾的事物,并非自然地对你产生影响,很可能是一种“刻意引导”。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奶头乐”:


世界上20%的人占有着80%的财富。


为了让剩下80%的人不去争夺,他们就通过批量生产令人沉迷的、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


让这些人沉浸在肤浅的快乐中,从而安于现状,消耗自己,麻痹神经……


比如,一款让人欲罢不能的网络游戏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钻研人性的运营团队。


他们从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研究用户,洞悉人性的弱点,再利用技术和逻辑让人沉迷其中。


刷短视频,算法推荐会让你产生“下一条会更好笑”的设想;


玩游戏,会让你在升级和变强的过程中,轻松收获满足感;


刷社交网络,会让你在不断窥视别人生活的同时,产生“自己有着强大的社会联系”的错觉。


美国的一位互联网产品设计人员曾说过一句话:“如果产品是免费的,那么你就是产品。”


免费的,永远是最贵的。互联网时代,你的注意力,就是“财富密码”。


成瘾,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


逛淘宝能成瘾,刷短视频成瘾,刷朋友圈微博成瘾……


就这样,一个个娱乐休闲的工具,最终都成了“时间黑洞”。




垃圾快乐,


正在吞噬你的生活


网络时代,快乐很容易,成瘾更容易。


加拿大一位心理治疗师曾对“上瘾”做过一个通俗的解释:


“暂时让人放松快乐,但是长期持续会产生伤害,而你却无法停止的行为,就是上瘾。”


有很多你以为的“快乐”,其实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放纵”,它正在悄无声息地占领你的生活。


沉迷手机、熬夜、暴饮暴食,当代的“成瘾利器”无一不在攻破着你的“免疫系统”。


《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曾公布一组数据:


“中国人2019年平均入睡时间已经推迟到了23:55,有80%的人有晚睡的习惯。其中,因工作导致的熬夜,只占到了23.4%。”


也就是说,有将近80%的人是主动熬夜。


聊天、追剧、玩游戏,丰富诱人的娱乐项目让夜晚的时光变得尤为动人,人们的睡眠时间越推越晚,身体的红灯也频频亮起。


去年,不到40岁的明星任家萱就公开表示,自己已经考虑要立遗嘱了。


她在采访中说道:“明明知道吃油炸的不健康,很罪恶,但还是很想吃垃圾食品,偶尔熬夜也觉得很爽。”


这也是每一个沉溺在垃圾快乐中的人的真实写照:


明知道熬夜会猝死,还是控制不住刷抖音的手;


明知道喝奶茶过量对身体不好,还是无法拒绝“甜蜜饮品”;


明知道宵夜会增加肝脏负担,还是抗拒不了随叫随到的深夜外卖。


成瘾时代,人人成瘾而不自知。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达到8.73亿人,近三分之一的网民平均每人每天刷短视频1.5小时。


近几年,在不断攀升的网络用户规模背后,也在不断发生着因沉迷手机造成的痛心事件。


2020年11月,浙江温州,一个婴儿在幼儿游泳馆里游泳,妈妈因为无聊,在一旁刷起了手机。


没一会儿,正在嬉戏的孩子因重心不稳,翻倒在水里,孩子溺水挣扎长达3分钟,却无人发现。


一旁的妈妈完全沉浸在手机娱乐上,对孩子的情况毫无察觉。


好在婴儿最终被工作人员救起,紧急抢救后才幸免于难。




手机成瘾的危害,对成年人来说还不止注意力分散这么简单。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一个人沉迷于低级快乐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有人回答:“先快乐,然后越来越难快乐。”


深有感触。


长期沉迷于垃圾快乐的人,会在欲望一次次被轻易满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自己快乐的阈值。


最终,人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欲望越来越膨胀,很难再感知到简单的快乐,唯有不断地接收新鲜的刺激点,才能维持兴奋。


毫无节制的垃圾快乐,像裹着糖衣的毒药,迷惑着我们的视线,麻痹着我们的神经。


最终,可能会一点点侵蚀我们的健康、心智、家庭,甚至是一生。


真正自律的人生


从拒绝垃圾快乐开始


曾国藩青年时,非常爱热闹。那时的他很喜欢交朋友、串门、聊天,而且还有一个奇怪的癖好,就是爱看杀人。


他住在菜市口附近,那里恰好是刑场,所以,曾国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杀人,乐此不疲。


就这样,他每天串门、聊天、饮酒、下棋、看杀人,轻松又快活。


但到30岁这一年,曾国藩开始厌倦了这种趣味,甚至觉得刺激过后,有一种空虚感。


他决定要活得更有意义,于是立下了做“圣人”的志向。


有一次,朋友又邀他去菜市口看热闹,他“欣然乐从”。


但是走在路上,曾国藩突然醒悟,连这样低级的热闹都要看,实在是“仁心丧尽”,还谈什么“圣人之志”。


于是,他不顾朋友的嘲笑,自己回去了。


从此,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读好书、交良友上。


再后来,曾国藩的视野和见识与以前大不相同,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能够主宰自己人生的人,都拥有远离垃圾快乐的魄力,能从自律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村上春树说:“当自律变成一种习惯时,你就会享受到它的快乐。”


那么,该如何用自律脱离低级快乐,掌控自己的人生呢?


有位心理专家曾告诉过我们:戒掉成瘾的“垃圾快乐”,其实有方法论。


1. 用正确认知保护自我。

有很多人一提到“瘾君子”,总默认这个人的道德是有问题的。


其实并非如此。


成瘾并不意味着成瘾者本身有问题,是行为有问题,而不是人的问题。


需要改变的是人的行为和习惯,而不是人的品德。


只有正确认识“成瘾”本身,才能放下对抗的态度,积极有效地戒掉低级快乐。


2. 用合理目标转移注意力。

成瘾者之所以产生欲罢不能的感受,正是因为成瘾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来快乐体验。


而快乐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几乎没有人能够主动逃离愉悦感受。


所以戒瘾并不意味着“一棒子打死”,彻底戒断快乐。


而是要循序渐进,用其他可以带来快乐的事物逐步取代成瘾事物。


3. 用“微习惯”建立“长久习惯”。

成瘾的本质是沉迷碎片快乐。


而碎片快乐的特点是不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可以轻松获得。


可见,习惯了轻松获得快乐,就会习惯性偷懒,难以专注于较难的任务。


此时,可以运用微习惯来引导自己“迈出第一步”。


比如:


觉得看完一本书太难不如看抖音,可以尝试先从看一页书开始;


觉得跑5公里太累不如“躺平”,可以尝试从跑500米开始;


觉得写10万字达不到不如刷剧,可以尝试从先写300字开始。


等到这些好习惯带给自己持久而平稳的成就感时,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脱离以前那种会带给自己无尽空虚感的强烈刺激。




英国作家欧文说:“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安宁和精神丰盈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


高级的快乐如深沉的海水,平稳踏实且恒定长久,而低级的快乐却如璀璨的烟花,虽绚烂多彩却转瞬即散。


点个“在看”,用自律抵抗沉迷,远离垃圾快乐,愿我们都能重拾规律、充实的生活。


人生不失控,未来才可期。


关键词: “未成年人网游防沉迷”

上一篇:全职炒股三年,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下一篇:干干净净,才是做人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