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来到数千年前的一日,药王孙思邈站在长安街头,出门前忘了吃早点,时值中午,药王感到腹中饥饿,看到路边有一家“猪杂”店,便进去吃饭,“猪杂”店主给药王端上一老碗(关中大碗)烩“猪杂”,药王食后感觉腥味大、油腻多,便从“药葫芦”中倒出了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健胃祛腥之物,教了使用方法,并连葫芦一起赠予了店家。从此,“猪杂”一改旧味,香气四溢,顾客盈门,店家不忘药王指教之恩,特将药葫芦悬挂门首,并将饭店改称“葫芦头”。
数千年后的一天,有一段佳话:长安文豪贾平凹这日写完“废都”,时值中午,感到腹中饥饿,遂抓起电话打给关中文豪陈忠实:“白鹿原写完了莫(莫:没有,古长安话),好久不见,咱们聚聚如何?”忠实正在挥毫落笔,便回答道:“你说,在哪里聚?”平凹说:“南院门”,忠实笑道:“春发生葫芦头”,可见文豪之间心有灵犀。
二位陕西文学大师相约来到南院门的春发生葫芦头馆,看着大厅中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食客,平凹、忠实齐声说道:“这碗春发生葫芦头,是极具代表性的西安风味美食名片,若是离开西安,便再没有这个店了。虽然西安大街小巷到处可见葫芦头饭馆,可是我们只到南院门,只吃春发生的葫芦头。”
“春发生葫芦头”始建于1920年,据史书考证,当年有一位文人墨客品尝了味香醇厚的葫芦头泡馍后,兴致顿生,遂取杜甫《春夜喜雨》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名句,为该店题写了店名“春发生”的牌匾,从此中国便有了“春发生葫芦头泡馍馆”。
沿着钟楼或鼓楼石梯而下,从西大街上的广梓街往南穿过数百米,就是南院门大街了。南院门是古代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至今西安市委遗址还在这里,近来听说已经被碑林区委占据了,离开市委大院不远,有座古香古色的饭店,方圆数十米便可嗅到扑鼻的香气,这里就是西安特别有名的大吃“春发生葫芦头”饭店。
“春发生葫芦头”饭店位于西安南院门20号,于1998年在原店旧址上扩建,可同时容纳300余人就餐,外观古朴典雅,餐厅宽敞亮丽的现代化中型饭店,饭店在经营品种上传承了“葫芦头泡馍”、“五行炒菜”、“五福泡馍宴”、“粉汤羊血”、“辣子蒜羊血”“肥肠锅仔”、“特色凉菜”等系列品种。1997年,“春发生葫芦头泡馍”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首届“中华名小吃”称号。
我小的时候在西安居住,每隔一两个月,四爷爷(姥爷的哥哥)就会来到我家,手中总是提着一个陶瓷罐子,还没有进门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不知是什么好吃的。打开陶瓷罐,姥爷狼吞虎咽地开吃,还一边与四爷爷拉着家常。那时候,姥爷因为劳动强度大需要补养,我每次都是只闻其味未见其物,听姥爷说这香东西叫做“葫芦头”。
又过了几年,四爷爷还是照常来我家,只是间隔的天数长了,有时三四个月才来一趟,手中提的陶瓷罐也没有了那股特殊的“香味”,我问姥爷:“葫芦头怎么没有香味了?”姥爷叹了口气说道:“孩子,自然灾害来了,哪里还有葫芦头吃啊!”
后来,爆发了所谓的“文化大革命”,“春发生”由于是旧文人墨客提的店名,便被当成了四旧给砸了,从而一度萧条,再后来,我离开了古都西安,去了很远的地方插队落户,从此就没吃到“春发生的葫芦头”了。
又过了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南院门的大街上,看到昔日低矮的饭馆居然挂起了“春发生”的招牌,心头大喜。一头钻进了饭馆,用微薄的薪水买下了一碗“葫芦头”泡馍,边吃边欣喜若狂地在心里喊叫:葫芦头只吃春发生!
葫芦头泡馍之所以脍炙人口,与它精细的烹制工艺和多种调料的合理使用是分不开的,其烹制工艺主要有处理肠肚、熬汤、泡馍3道程序。肠肚要经过挪、捋、刮、翻、摘、回翻、漂、再捋、煮、晾等十余道工艺,熬汤是将猪骨洗净、砸断,配肥母鸡、鲜牛肉、鲜大肉、北京鸭下汤锅烧开,撇去浮沫,放入调料包,直到熬成乳白色,泡馍则是由进食者先将馍在碗里掰成碎块,然后由厨师将切成坡刀形的肠肚及猪肉、鸡肉,摆放在馍块上,加适量粉丝,用沸汤浇泡3~4次,使热汤渗透馍块,这种技法叫做“冒”;然后再加适量熟大油、调料水、味精、香菜、蒜苗、油泼辣子,最后浇适量沸汤即成,进食时佐以糖蒜、泡菜、辣子酱,更是清爽利口,难怪西安人夸奖葫芦头的美味时总说:“提起葫芦头,嘴角涎水流。”
吃过了春发生的葫芦头,只要有人提起“葫芦头”,我就会馋得嘴角涎水直流,只要来到西安城我就会喊来兄弟去“春发生”大饱口福!
我浪迹美食江湖数十载,春发生的“葫芦头”的确是人间难得的美食,那个时代西安城中叫卖“葫芦头”的饭馆何止千百家,可没有一家能够与春发生饭店的口感相媲美!
2017年于北京
2017年8月18日修改于闻声·土居
关键词: 与“春发生葫芦头”有关的记忆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