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苍苍,关河汤汤。
嗟尔盐津,源远流长。
当清晨氤氲的雾色缓缓褪去,太阳从嵯峨葱翠的山峦之上升起,这座挂在峭壁上的城市,开始了新的一天。
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遥远的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峡谷岩城,曾经惊艳了西方世界。
盐津,是云南昭通的下辖县,40多万人在此聚居。《说文解字》上说:“津”者,水渡也。因为曾经盛产盐,设渡以运输而得名。1917年,盐津建县,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县治时代,至今整整100周年。
盐津山川峥嵘葳蕤[wēiruí],似乎发生过许多,也改变过许多,并且还在以更快的速度改变着。盐津一直在时间里穿行不息,僰人的腾跃,马帮的铃声,关河的号子,近代以来的沙场征伐之声,呼啸而过的高速,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三纵三横”的交通网络建设,盐津人从山之巅、水之涯,完成了空间上的纵横捭阖。所有关于盐津的记忆,实际上都是人与自然的诗篇。
倘若我们立足当下,溯流而上寻找盐津的源头,聚散的过往,一方水土上的兴衰荣辱、苦难与辉煌,或许有益于现在与将来——
盐津有3000年可考的信史,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最初的繁衍生息。“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唐诗,说的是杜宇建立部落联盟,并由古僰道成功北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古天府之国。从此,周边的土地不仅盛产庄稼和神话,还有爱情和希望。
同样属于不老神话的,是僰人悬棺。僰人的事迹一直扑朔迷离,而奇异的丧葬风俗——悬棺,更是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
到了战国,修过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以聚薪烧岩之法开山筑路。秦统一中国后,将军常頞[è]续修此道。因为道宽仅有五尺,故称五尺道。汉武时期,修筑南夷道。大唐,设石门关。期间,诸葛亮南征返程,途径于此,有移民之举。解放前,盐津老县城发掘出土900余枚五铢钱,就是遗留的物证。盐津一直以来都有“滇川门户”之誉,古南方丝绸之路东线上的要津。津还在,盐已人去楼空。
在古镇豆沙,过五尺道,登石门关,举世无双的五道交通风景线,如今依然清晰可辨。那蹄印尚在的五尺道、百年前的关河水道、水麻高速公路、今天的南北大动脉内江到昆明的铁路,以及连通城乡的国道213,都一个方向地横穿而过,历历可数。有的人说它是中国自然交通博物馆,是古今道路交通的活化石。而我们分明看见的,是时间的足迹,人类的史诗。
石门开,开天地;僰道通,通古今。信步走在石门关下、五尺道上,左一脚是唐,右一脚是宋,十步之内,必有名篇,必有故事。
唐贞元10年,南诏重新归顺,大唐册封“云南王”的特使持节打开石门,感怀记事,于是有了风雨之夕的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还在,“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是后人的评价。
宋、元两代,乌蒙是滇东北较大的一个土著部落,乌蒙山也因此得名。浪漫的诗人毛泽东曾经留下过“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诗句。熙宁7年,神宗封阿杓为乌蒙王。在普洱的夷都山古遗址群中,就有传说中的乌蒙王疑冢和王府遗址。专家们没有确认,但传说却如长了腿脚。可以确认的是,1644年张献忠的起义军攻克成都,一些天主教徒们避难到了普洱渡的龙台。这是天主教进入云南的开端。
关河迂曲,乌蒙叠嶂。当年的教徒们是如何一路跋涉而来,这或许是个谜。值得关注的是,蜿蜒在丛林峡谷里的关河,在清乾隆7年的初春,由云南总督张允随的奏请而开始疏通。滇铜京运可能是朝廷的意图,但客观上势必促成了水码头的红火。城市和故事都在水上漂浮着:
唱关河来道关河,嗨哟一
河弯水急险滩多。嗨哟一
剑漕、凉水(井)难飞渡,嗨哟一
马桑凼乱石铺满河。嗨哟一
……
然而,丰饶的物产与驿站码头的繁荣,并没有给盐津带来福祉。无论是此前的桢楠采伐,还是后来的南铜北运,都无一例外的是统治者的巧取豪夺。长期以来,盐津因为山高林密、湿热多雨等山地气候的影响,造成历年来水患、泥石流不断,甚至地震也年有发生。人们在充分享受大自然丰沛馈赠的同时,也饱受关山阻隔、灾祸连连的痛苦。到了19世纪的中叶,历史又注定了是个多事之秋。清政府为维护其岌岌可危的统治,更加剧了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各种利益冲突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盐津,也打破了它往日的宁静。牛鞞寨的李永和、蓝朝鼎聚众起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数万人被民团堵截,至今年余洞秋夜月朗之时,仍见猿啼蛰吟,江山清绝。
20世纪以来,古老的中国满目疮痍,风起云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反帝反封建、抗敌救亡为旨归的爱国护国运动此起彼伏。同盟会会员赵端回乡组织川南革命军,发动关河起义。云南护国军先遣部队抢占老鸦滩,打响了护国讨袁第一枪。1938年,东南沦陷,滇缅公路成为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抗战的唯一大通道和生命线。盐津发挥了它独特的通道作用。据统计,到1941年滇西缅北沦陷为止,每天有驮马2000余匹上昆明、下宜宾,仅在1939年内运输物资,总计就达7600多吨。
在省主席龙云“尽地方之力,贡献国家,牺牲一切,奋斗到底”的精神感召下,盐津儿女与全省人民共赴国难。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陈列着一张珍贵的照片和一封还未寄出的信。照片的主人叫赵克,又名赵师韩,盐津箭坝人。
“亲爱的双亲,现在我们已经加入台儿庄战场了。儿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去和敌人肉搏。此后战场上的消息,请您老人家别担心……飞机不停地抛炸弹,大炮不住地咚咚响。不写了。敬祝福安。不肖儿师韩跪禀。”
信写罢,人已亡。他的哥哥用干粮袋装好弟弟的骨灰背在肩上,带着仇恨继续战斗,直至凯旋而归故里。
抗战期间,1552名盐津子弟从军报国,血染疆场。盐津籍抗日将士有名有姓的为国捐躯者,达215名。“高戈利斧无他赠,聊把粗针献赤心。”和赵克的烽火家书同样感人的是,从盐津走出去的昭通第一位妇女干部、中共党员马冰清,她组建了滇东北第一个共青团组织,并成为首任团支部书记,被誉为滇东北妇女运动先驱。有关她身陷囹圄,宁死不屈,幸得商界女杰、云南现代旅游事业的开创者刘淑清营救的故事,至今还在故乡的街坊里巷传扬,虽经岁月纷飞,却能历久弥香。
?如今,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都已经载入了史册。一个叫陈一得的先生主编了一本《盐津县志》。他把对故乡盐津、云南的关心、牵挂与热爱,都化作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不仅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盐津县志,还在天文、气象、地震等诸多领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是我国气象界的先驱之一,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的鲁殿灵光。
往事依依。盐津,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地理条件,长此以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通道文化。南来北往的马帮商队穿梭于山高月小的峡谷深涧,栖息在水落石出的栈房码头,纷至沓来的宗教文化、滇西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等等,在这里聚合融化,发芽生根,虽然屡经岁月风尘的湮没,战火硝烟的淬炼,不但没有失去其原有的光华,反而如一坛老酒,越沉淀越醇厚。时间久了,流淌到人们的生活习惯里,并且渐渐丰富着深入骨髓,最终成为一个地方的民俗与传统。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盐津人立足七山一水二分地的实际,着力发掘本土资源,加大了招商引资和农副土特产的深加工力度与规模。盐津十大名菜之首乌骨鸡名列昭通十宝,庙坝包谷酒素有小五粮液的雅号,田边地头的奶奶菜造型逼真独一无二。盐津人津津乐道的盐津四美,除了美景、美女以外,就是美食与美酒了,可以想见他们对于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有着何等的自信与自豪。张光直先生曾经说过,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他的肚子。而要了解认知盐津,就得从一盘乌骨鸡,或者一杯包谷酒开始。吃的是麻辣火锅,住的是川南民居,穿着苗、彝族的花衣裳,说着盐津普通话,吹起芦笙调,跳着僰人舞,还一边打鼓草,在饮食、建筑、方言、文艺、劳动和信仰等诸多方面,盐津人的生态与禀赋、历史与个性,无不表达得淋漓尽致。
?100年来,盐津人和古老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积极融入革命与时代的洪流,载沉载浮;改革开放以来,盐津人倡导一种信义立本、宽容为怀、自强思进、坚韧求成的精神,厚积薄发;新时期以来,盐津人坚持脱贫攻坚,强化绿色发展,着力培育文化旅游、生物和大健康产业、农特产品加工业和硅产业等四大当代特色产业,谱写了一曲曲深耕山水,移风易俗的新篇章,古老的、沧桑的热土,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百年华诞,千秋大业,盐津建县如今已走过一百个寒暑,春华秋实,历史给了盐津人一个新的选择。是机遇,也是挑战;有压力,也有动力。回顾过去,盐津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彻底摆脱贫困,是多少代盐津人的梦想。展望未来,三年脱贫、五年小康的小目标已经开始,新的一届县委政府锐意进取,在继承中谋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坚持“生态打底、旅游打头”的战略,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加快产业融合;努力把盐津建设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上的生态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名县。
十三五时期,盐津人已经规划好了自己的路。一个因路而生、因路而荣、因路而兴的新盐津,正向我们走来!
雄关漫道从头越,天翻地覆慨而慷!
关键词: 百年盐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