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河是新余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涓涓细流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灵,孕育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
“袁河”的来历,有个神话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袁河称为黑龙河,在黑龙河的源头有一条黑色的恶龙,此恶龙乃一畜牲,生性残暴,经常把黑龙河的水吸干。这个时候新余出了个英雄袁水清,经过一番较量和黑龙同归于尽了,从此黑龙河改名为袁河。
据考证,袁河全长279公里,新余境内河段长116.9公里,横穿东西。袁河从发源地武功山北麓,自西向东,经萍乡、宜春两市,历"九十九湾,八十八滩"来到新余。进入新余之后,地势渐趋平坦,流速变缓,泥沙下淀,"莹澈如练",故又名"渝水"。新余复市后新设的渝水区就是取此水为名。
袁河是流经新余的主要河流,在境内以袁河为主流,衍生的17条支流沟渠,构成了叶脉状的水网。新余地处袁河中下游,雨量充沛,水资源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三天不雨成旱灾,一场大雨遭水患”。
解放前,新余水利设施十分落后,据《新余市志》记载,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新余县有塘、库、陂、坝共1760座,灌溉面积11.8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0.88%。一遇自然灾害,农田欠收,农民就得饿肚子。每逢旱灾,村庄之间为争水抢水,纠纷械斗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水利灌溉工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缺少骨干工程,抗灾的标准不高,水旱灾害仍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江西举全省力之力,开始修建引水灌溉工程——袁惠渠。袁惠渠建成后,引袁河水灌溉着新余、樟树、新干3个县市的三十多万亩农田。干渠与主要山溪交接处均建有倒洪管、渡槽、涵洞、溢水堰、泄水闸等防洪设施,截断了山洪漫溢,排水能力增强,从根本上解除了袁河洪灾。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灌区受益水田大部分实现双季化、灌区自流化。袁河两岸人民终于告别了“下雨三天水汪汪,天晴五日干死秧”的历史。
我出生的那个小乡村,小时候村里人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每当大旱之年,村民总要设坛祈雨,拜神求水。后来袁河水渠修到了村子附近,哗啦啦的河水沿水渠一路奔跑,流进了干渴的田里,也流进了村民的心里……弯弯的水渠,引来涓涓细流,浇灌着田畦,溢满了池塘,浥透了小乡村,滋润着村民们的生活,给山、田、地、人、畜以鲜活的生机。
每到春天,哗哗的渠水,漫过沟壑,流进田畴,于是,新栽的禾苗开始泛起了绿意……
进入夏季,水渠成了村里的天然游泳池,至今我还会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们在水渠玩耍的情景。每天放学后,还来不及放下书包,就迫不及待地奔向水渠,跳入水中,追逐着、嬉戏着,打起了“水仗”。“水仗”激起的水花里,荡漾着小伙伴们欢快的童音。
尤其是秋天,站在渠堤岸上,望着渠堤两边大片大片金黄色的稻穗,那份惬意,让你如醉如痴……
一到冬天,水渠开始停水,村民对水渠进行清淤、整修,那些来不及顺流而下的鱼虾、那些藏在泥巴里的泥鳅,一段一段地被分隔包围,聚而歼之,当日便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家乡人民依江而息、因江而存、缘江而兴。袁河两岸绿野平畴,良田沃渠,梨香桃艳,成了物阜富庶之乡,袁河流域也因此成为新余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近年来,新余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城区的袁河两岸,经过改造、修建,已焕然一新。北岸的老城区变成了功能齐全的新城区;过去杂乱无章、垃圾遍地、一片荒凉的南岸,如今也摇身一变,成了一座生态新城。漫步城区的袁河两岸,绿草茵茵,柔柳依依。花岗岩仿古栏杆气势雄伟,鹅卵石曲径清新如洗,仿木小桥古朴典雅,人造假山逼真自然。夜幕降临,数百盏景观灯辉映出一幅耀眼夺目的画面,气势恢弘的渝州大桥如同一道横跨袁河两岸的绚丽的彩虹。三叠园、袁水园、文化广场等多个景点为城市注入诗情画意,使城市环境更浪漫有趣,魅力无限,成为人们观江亲水、旅游休闲的绝佳之处。新余儿女用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河水流淌的地方,希望将不会破灭;有河水哺育的土地,总会绽放无限的生机。袁河,家乡的母亲河,正容光焕发地迎来她更青春的时光。
(作者:熊志忠)
关键词: 袁河,不老的母亲河
上一篇:我们就想拉着你的手
下一篇:关于不和友善散文学会友善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