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了初冬时节,我便想起了过去冬天穿的蒲窝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冬天,山东胶东一带农村的人们,常穿着蒲窝子站在门前的石头上,溜达在寒冷的大街上。大人们穿的是大蒲窝子,孩子们穿的是小蒲窝子。虽说不怎么好看和跟脚,但在严寒的冬天里却感到穿着最暖和,都喜欢穿它。儿时常听到这样的俗语:“金窝窝、银窝窝,不如俺的蒲窝窝。”
蒲窝子,是用蒲苇编制的草鞋,是脚底御寒的需要。它诞生于哪个年代我不曾知晓,从我记事起就认识了它。那时的冬天天气比现在冷多了,可天气再冷农村里也没有生起火炉子的,人们全凭自己的身体和棉衣裤、鞋子御寒。为了防止冻坏了脚,人们大都买一双蒲窝子穿着过冬,因蒲窝子经济,在家里穿着方便,穿着暖和、舒适。在经济匮乏的年代,老百姓很喜欢买它、穿它,觉得穿着最暖和,看起来,温暖的是脚,其实是温暖了一个冬天。
说起蒲窝子来,我眼前就会浮现出父亲穿蒲窝子的情景,儿时的冬天,常见父亲穿的是一双大蒲窝子,蒲窝子底下还箍着一块黑色的猪皮。父亲很惬意地穿着它在家里忙来忙去,走来走去,蒲窝子温暖了父亲的双脚,不,它在慰藉着父亲的心。
父亲常常含泪跟我说起他小时冻伤了脚的事,那是1938年,父亲那时只有四五岁,正生着疹子(那时就算一种重病)昏睡在土炕上。突然,日、伪军进村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熊熊大火烧着了我家的房屋,被大火烧的慌乱了的祖母怎么找不到她幼小的儿子了,寻子心急的祖母情急之下冲进着火的屋里,一看儿子怎么还光溜溜地躺在炕上,就慌忙把我父亲抱起来冲出火屋,跑到村北头一户人家,扯起一件破旧衣服把我父亲一包,抱起来就拼命地往田野里跑,跑到一个叫“李家地”的大沟里惊恐地躲着,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悬着不安的心往家走。到了家一看,这哪还是个家?早已被日寇烧得不成样子了,几乎成了废墟。万幸的是,祖母冒着生命危险把我父亲从火海里抱抢出来,捡了一条命,可父亲的脚被冻坏了,一直到现在,每到冬天父亲就感觉脚冰凉,所以,当年的那双蒲窝子温暖的不止是父亲的脚,更是慰藉的父亲的心。
我还依稀记得我穿过一双小蒲窝子,底帮处箍着一块小猪皮,儿时我还嫌弃那块猪皮不好看,其实那块猪皮对蒲窝子起了很重要的保护作用,也对脚起到了隔冷、御寒作用。现在想来,父亲当年给我买那双小蒲窝子也是有他的用意的,父亲冻伤了脚或多或少的带来遗传,大概我在儿时就感觉出来,到了冬天脚不耐冻。父亲是带着一颗护子之心买这双小蒲窝子的,既然自己冻伤了脚,并且使儿子也有所影响,不能再让儿子冻伤了脚,让幼小的儿子就穿上蒲窝子好好暖和保护着它。
可那时还不太懂事的我,根本就不懂父亲的心,辜负了慈父的一片关爱,只感觉到脚在蒲窝子里的温暖,只知道“吐哒、吐哒”地穿着蒲窝子走来走去,一趟、一趟。走到大街上,站到石头上,低头看蒲窝,抬头四下望。那时的形象现在仍记得很清晰。记得那时穿蒲窝子过门口的时候,常掉蒲窝子,也闹了不少笑话。有一次,过家门口的时候,因家门口高,蒲窝子大了,前脚刚迈进门口还没着地,蒲窝子掉了。只知着急用脚找前面蒲窝子,后面脚上的蒲窝子又掉了,等穿上后面的前面的,前面的又掉了,一脚门外,一脚门里,真是滑稽,祖母、母亲见了一阵大笑,忙扶我进来穿好。现在想来,那时蒲窝子给儿时带来的滑稽可笑,实属童趣,也是生活中的调料。
穿着蒲窝子有个弱点:不跟脚。穿着做游戏、跑肯定不行。儿时常常爱做打楗、碰钟、打瞎打胡、藏蒙、打雪仗的游戏,有时免不了要跑颠的,穿着蒲窝子跑得急了就要抢跟斗,有时还把蒲窝子跑掉了,常常会引来一阵哄笑,有时蒲窝子还会被雪水弄湿了,祖母就生着火放到灶门口把它烤干,因蒲窝子的致命弱点就是怕湿。
蒲窝子是时代的产物。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蒲窝子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已经几十年没见过蒲窝子了。如今,蒲窝子已成为历史的见证,成为冬天里温暖的回忆,人们在回忆蒲窝子的时候,更怀念它曾经带给人们的温暖。
关键词: 冬日里想起蒲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