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平台对当前文学生态的影响 技术革命的崛起,宣告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亦真亦幻的影视画面、触手可得的新闻资讯、交融互动的个人体验无疑大大更新了受众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更具颠覆性的则是原本处于被动接受一端的受众一跃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动者和发起者。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智能手机App应用等自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给万千用户提供了可供书写和传播的有效契机。我们猛然发觉,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中所描述的“人人皆为作家”的场景已然成为现实。语言泡沫和文字碎片自然无从避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自媒体平台同时也挖掘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丰富了文学形式,推动了文学的实体出版。 一、文学自媒体平台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传统的文学出版严格遵循着作者写稿——编者审稿——出版社/报刊发稿的发表流程。在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史上,伴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动、经济环境的更迭以及编辑思想的渗透,不少文学作品也因此打上时代的特殊烙印。譬如“十七年”和“文革”期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极为密切,大多数公开发表和发行的文学作品必然经过严密的政治审查,作者的写作空间和编者的选择空间都非常狭窄。“文革”结束后,大量文学期刊复刊、创刊,文学写作者迎来了创作的春天,20世纪80年代的写作者几乎都是伴随着文学期刊而为广大读者熟识的。改革开放后,消费浪潮兴起,文学期刊走向衰落,长篇小说的盛行促使部分作者开始绕开期刊,与出版社合作发行实体书,由此带来了刻意追求宣传、片面强调销量的盲目出版风潮;更为严峻的是,影视文化的强势影响和消费时代的急进心态已经造成创作审美品格的遗失、类型化写作的泛滥和文学创新特质的匮缺。 进入21世纪,博客、微博、微信以及App应用以个性化的内容形式、快速的传播效应、强大的互动功能受到人们的青睐。电脑和各种移动终端已然成为广大国民不可或缺的阅读工具,这意味着文学空间的高速扩张,更为传统文学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写作者依靠自媒体平台进行创作、积累人气、传播作品。女记者周轶君通过博客记录自己闯荡中东的冒险故事(《离上帝最近》);上海大学生乔乔在博客连载《乔乔相亲记》,文字诙谐,得到广大网友的积极回应;张嘉佳将微博上登载的“睡前故事”汇编成《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书出版,成为2013年末出版界耀眼的黑马;王芳芳、苏枕书、沈书枝、赵志明、文珍等一批文字爱好者则活跃在文艺青年聚集地“豆瓣”,借助豆瓣小组、豆瓣日记、豆瓣阅读进行创作,赢得惊人的阅读人气;张晓晗、颜茹玉、咪蒙、荞麦、蔡崇达、暖小团等文学新人通过“ONE·一个”App赢得了大批读者的喜爱。2012年8月23日微信公众平台的正式上线更为文学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截至2014年2月,已有包括《小说月报》《收获》《最小说》《文艺风赏》等在内的文学期刊和江苏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文艺出版社以及中国移动和QQ阅读等阅读品牌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在人民网研究院和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中,《小说月报》《最小说》《今古传奇》3家文学期刊更是以醒目的移动平台传播影响力进入“2013中国杂志移动传播百强”。 二、纯文学旨趣下的自媒体创新 作为全新的文学传播工具,自媒体平台无疑具有传统文学媒介所不具有的诸多优势。然而诚如拉扎斯菲尔德所言:“只有当媒介信息与其他沟通模式互为补充,只有当媒介没有被另一种流通范围更为广泛的媒介挑战,只有当媒介吸纳并传播既有价值、信念和感知结构时,其影响力才最大。”[1]反观当前运行较为成功的文学自媒体,它们大多都积极汲取传统文学媒介的有益特质,将文学文本应有的美学品质有效融合至新媒体平台,从而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譬如2011年底开办的“豆瓣阅读”依托的是“豆瓣”的7000万注册用户,他们大多为“70后”“80后”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白领,爱好文学、摄影、绘画,对文字、图片有一定的要求和选择。因此,“豆瓣阅读”从一上线就体现出与其他文学网站、版块截然不同的风貌。“豆瓣阅读”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经验,“豆瓣阅读”编辑则大多是中文专业毕业生,文学素养较高,这种供稿和审稿模式类似于传统文学期刊的发表模式,从而保证了“豆瓣阅读”作品的水准。“ONE·一个”的团队成员主要来自《独唱团》,韩寒、马一木、小饭等参与者不仅是编辑,也是文学创作者,他们怀抱着对文学的热情,试图创作一种崭新的文艺新力量。副主编蔡蕾认为:“选稿标准就是‘好’,风格化的、有力的……”。[2]“真心话+自然美”的选文理念使得“ONE·一个”中的大多数文章有一种清新质朴、真切动人的文学魅力。作家阿丁所主编的“果仁”短篇小说App,对文学则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标准。阿丁直言:“‘果仁’的选稿标准不会比大部分文学期刊和杂志要求低,兴许还高一节儿。”[3]其短促、精准、易读且兼具动人心魄的力道,堪称优秀短篇小说的至高要求,而每千字500元的稿酬水准也远远高于一般文学期刊。 文学期刊与各类新媒体平台、数字出版运营方的合作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然而,以往的“文学期刊电子化”,仅仅是将纸质刊物内容简单地进行数字化转化,期刊并不参与重新编辑和运营,这就限制了文学期刊的媒介创新力。相对而言,文学期刊所自主运营自媒体平台,拥有更大自主权,能在坚守期刊品牌的基础上激活潜力。文学期刊微信公众账号每天推送的内容并不囿于纸质刊物所刊载作品,而是围绕着纸质期刊所做的内容精选或文本衍生。《最小说》有杂志文本选载、作者语音推送等内容;《文艺风赏》则较为固定地向读者推荐诗歌、电影、书籍,间或预告宣传纸质刊物;《收获》《中篇小说选刊》则有过刊优秀作品选粹、文学评论、长篇选载、作家创作谈等多项主题。显然,文学期刊微信公众账号并未脱离纸质刊物另起炉灶,而是在坚守纸质期刊内容、风格和品牌的前提下找准读者定位、优化作品品质、凸显传播特色,形成一个多向立体的互动平台。不同于博客、微博不受限制的信息发布,微信公众账号每日只能向订阅用户群发一条信息,因此,推送者必然会认真分析受众的阅读兴趣,精心编辑推送内容,以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譬如《小说月报》在每期新刊物面世时,会把当期的精彩作品片段、创作谈、评论等组成一个小专题,“微言小说”“小说新声”“百花创作谈”“编辑感言”“小说月报文学沙龙”等栏目的开设则既保留了《小说月报》的原有特色,又将纸质刊物无法呈现的信息分享给广大读者。
关键词:
自媒体平台对以后文先生态的影响
上一篇:盼望夏天的一场飞雪
下一篇:教师以外是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