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向都随着自己的灵感而非依照谁人“指派”或“安排”去写字的人,不可能会缺了“阅读”;写与读,总是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 想来,“知识”(抑或“学识”)的获得路径,其实是没什么“捷径”可走的——读读写写,写写读读;长时期相对比较“系统”且总呈“递进”状的读写(亦包括用)交互作用,潜进进自己的大脑,便成了自己拥有的“知识”(抑或“学识”)。 更何况,往往都能体现聪明与智慧的“灵感”这种“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亦即“不用平常的感觉器官而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称远隔知觉”),通常都会萌芽和生成于“阅读”之中……总之觉得,甚至完全可以这样说,诸如此类的字写了多久,其“阅读”习惯就维系了多久。 “读书”是一种“习惯”。相对于“优秀是一种习惯”的说辞而言,显而易见,原本就是“习惯”的“读书”,与“优秀”无关。 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乃至行为做派称之谓“习惯”。 “习惯成自然”。是不是独自一人,有没有人看着,有没有他人督促,这种“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乃至行为做派都是一样的——非常“自然”,也非常“真实”。 所谓“优秀”,乃是一种良好并被几乎的人待见的生活方式乃至行为做派,是“积久养成”的一种“自然”和“真实”。否则,就不叫“优秀”而该被叫做“作秀”了……“优秀是一种习惯”。自然,“读书”也是一种“习惯”。 也就是说,真正堪称“读书”的,亦系一种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乃至行为做派;因为它带有“纯私人”、“无外扰”的性质,故更加不会去在意独自一人、没人看着、也没有他人督促。 于是,“读书”也是“积久养成”的一种“自然”与“真实”。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也是在说,由于二者同属“习惯”的范畴;故,“读书”的真正目的作用,并非是为了做人的表现“优秀”(虽然其间必然会闪烁出二者相联系的“影子”)。 进一步说,“读书”(阅读)是个中性词。 “优秀”的人读书,“不那么优秀”的人也读;想要“优秀”的人读书,不为“优秀”的人也读;边读边写的人读书,只读不写的人也读;甚至读书的人活着,不读书的人也照样活着……那么,不是为了“优秀”,“读书”(阅读)目的作用究竟何在? 对此说辞自然历来都会见仁见智、说法纷纭;但从“反向”去看“读书”,至少有这样几种情形不乏见识——只要是个超脱于“法定学龄”之外的人,“为读而读”会是憋屈的;“一味死读”会是不幸的;“装模作样”会是卑微的;“读着对号入座”会是木呆的;“想要读出完美”会是迷茫的;“全照所读行事”会是混沌的;“随之喜怒喜怒”会是痴情的……“读”的对象是“书”;“书”乃“读书”的关键所在。诸如前些年那类似《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的“书”,读了,读进去了,非读出个“陪了夫人又蚀兵”的生活大麻烦出来不可! “书”有各式各样;其中所表达出的作者的见解认知各式各样;读书之人对“书”的喜好也会各式各样。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不会是什么样(抑或过着什么样生活)的人就会去选择读什么样的书;更加不会是赞同什么样的观点才会去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在很多情形之下,“读书”人对“书”的认识,开初的态度都挺“随意”: 不清楚“作者”何人,不知道“文笔”怎样,也不在意“内容”究竟如何?随意拿起一本来翻翻。觉得“读得进去”的,认真细致地去读它;觉得“值得一读”的,买本会去慢慢读;觉得“可做工具”的,放进书柜经常都会翻翻;觉得“毫无道理”或“没啥意思”的,另外再换一本……蛮赞同这种对“书”的理解: “关于书,其实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别人向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世界上有无数种不同的生活,贫穷,富贵,追求物质,热爱精神,苦难,幸福,消极,乐观等等……” 为什么要“读书”(阅读)?很赞同对于诸多已非“法定学龄”的“读书”人来说,读书“是为了生活”。 不光是“为了生活”,而且还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还会是“为了改善并使自己能过得更加美好”。 虽然从没见过平日不读书的人人品一定很差,也从没见过喜欢读书的人的性情与生活会有太大改变;但一定不难发现,读书的与不读书的生活态度所存在的差异十分明显,连待人接物、处事做事的“明理”、“文明”与“智慧”程度(甚至就连今日的交友结偶状况),都会存在天壤之别! 至少读书的人会“谢绝”读书的人会活得更加明白: 最可靠的终归只有自己;与其哭着过不如笑着活;被人忽悠首先是自己忽悠了自己;面对人生磨难应该选择坚强;天上掉下的“馅饼”几乎全是“陷阱”;最有效的“养生”莫过于“养心”;做好自己过好自己乃人生第一要务……以及赠人玫瑰必会手留余香等等等等。
关键词:
读书与“优秀”无干
上一篇:乡音,乡情
下一篇:从田野走向远方的诗人